“白日做梦”在中国成语中指大白天做梦,又指幻想不可能成功的事。在我们的文化中,说一个人“白日做梦”通常是说这人不切实际、异想天开、逃避现实、浪费时间,同时还指这人不太靠谱。而西方心理学家则发现了白日梦所具有的适应功能及其他重要价值。
弗洛伊德是最先赋予“白日做梦”现象以意义的人,他认为白日梦与夜里的梦一样,是人们愿望的曲折满足,而且白日梦还是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
我们的人体非常奇妙,带有非常棒的身心防御功能,比如当我们的手碰到开水,无需思考,会自动迅速缩回以免进一步烫伤。我们的心理也一样,具备一套完备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弗洛伊德的伟大发现,其后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又加以完善——即指人在遇到较大的压力时(心理上遇到了开水),会在无意识中自动激活自身的心理防御反应,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的方式,以应对在压力面前所产生的焦虑。因此,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过程,而白日梦就是其中的一种。通常青少年的白日梦会比成人多,因为青少年的控制力不够,因此更多地会用幻想去弥补,以在幻想中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弗洛伊德理论的框架中,白日梦有两类。
一是强者型。在幻想中自己无所不能,屡战屡胜,总拯救他人于水火。例如中国的武侠小说,帮助多少当代中国人集体做白日大梦,书中那些义士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的行为,满足了多少人行侠仗义、替天行道的侠客梦需求。西方最典型的强者型白日梦者莫过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了。
还有一种弱者型的白日梦。在幻想中自己历尽磨难,受尽欺凌,直到有一天被人拯救。德国作家格林兄弟所收集的童话故事中有很多都属于这类白日梦,例如不论是灰姑娘小红帽,还是青蛙王子白雪公主,他们都是受尽凌辱并在别人的拯救下重获新生的。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看,白日梦是形而上。表面上看来,形而下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而实际上,真正美好的形而下的生活一定要有形而上做支撑,所以,白日梦只要适度,不仅可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而且有一定的心理保健功能。
弗洛伊德之外,对白日梦研究最多也最深的心理学家当属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辛格及其同事安特罗伯斯,他们自1950年代开始对白日梦进行了长达60年的研究。他们将白日梦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白日梦,其中包含了希望、计划和创造力思想;一类是具有自罪性质的焦虑的白日梦,其特点是包含了一系列强迫性的痛苦的幻想;还有一类则属于注意力缺乏,表现为无法集中于当下的思考或者任务。
在这个分类当中,第二类属于过度防御状态,第三类基本可以归为疾病状态。因此,这里只介绍其有关第一类白日梦的发现,那就是,它们是人类普遍、广泛存在的一种正常适应现象,它们与开放、好奇、敏感、探索与创造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这类白日梦还可以作为衡量心理健康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基本要素。
神经科学博士因德雷·维斯康特斯2014年在一篇题为“白日梦如何修复你的大脑”的文章中介绍了神经科学家们在白日梦上的一些研究。其要点是,在需要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而可以用来决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的当代社会,当人的大脑进入适当的白日梦模式时,不仅可以给大脑带去滋养而且也会带来幸福感和生产力。因此,在心理学中,白日梦既有防守的功能,又有开拓的力量。
所以,放心地去体验你的白日梦吧,只要你不会陷在里面出不来,只要它没有频繁到让你无法正常学习与工作,只要它没有让你真的找不到北。
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