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我是谁——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王玲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21日   02 版)

    ■微信朋友圈只是微信所建构的网络空间中的一个维度,在微信平台所建构的多维度网络空间中,既有可以窃窃私语的卧室密谈,也有会客厅里的沙龙聚会,既有演讲厅的高谈阔论、各抒己见,也有广场上的众声喧哗,这些空间相互嵌套,人们甚至比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要多元。

------------------------------------------------------------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950年代提出的“拟剧理论”认为,日常生活好比一个大型舞台,人们就好比舞台上的各色演员。在不同的表演中,人们在领会舞台情景的定义下,在社会剧本的要求下、在他人与自我的期待中,利用各种各样的策略管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传统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空间的区隔,表演的舞台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在网络世界中,这种限制不复存在。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微信朋友圈的大多数沟通发生在熟人之间,因此用户在其中建立的形象将更直接地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高融合度使得人们格外重视自己在朋友圈中的形象。

    作为微信用户生力军的青年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突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已经认识到自身整体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非常敏感,既试图通过存异来显示自我,也希望求同与人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

    那么,青年群体在朋友圈中是如何自我呈现的呢?

    想象的观众:朋友还是自己?

    戈夫曼认为,个体也许私下维护着他并不相信的行为准则,这只是出于一种真实的信念:有看不见的观众在场,他们会对背离这些准则的行为作出惩罚。多项研究也表明,社交网络中存在着“想象中的观众”,用户会针对这部分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观众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自我呈现行为。

    与其他社交网络媒体的个人主页面向大众不同,微信朋友圈是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社交场景,用户的好友通讯录中基本上都是现实中的朋友、同学、亲人等。因此,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好友验证”等设置为这种闭环交流提供了保障,保证了交流双方共同参与的同时,也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在这个相对私密的场所内,微信用户对自己朋友圈的构成很清楚,其眼中“想象中的观众”就是与自己关系亲密、互动频繁的那部分人。

    而在另一部分青年眼里,“想象中的观众”就是“我”自己,“我”身兼导演、演员和观众三职,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微信朋友圈:既是前台也是后台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中有一对重要概念即“前台”和“后台”,前者是人们表演的地方,后者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而不让观众看到的地方。

    “前台”包含“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两大部分。在微信中,舞台设置就是微信这一软件的各项界面和功能的集合,为人们的表演提供了舞台布景和表演道具。而微信中的个人前台,最主要的当属朋友圈。在朋友圈里,微信用户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等各种符号装备(sign-equipment)来进行前台表演。我和硕士研究生兰娟的一项针对青年群体的访谈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会花时间来更新朋友圈的封面照片,这些照片大多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并被认为是一种个性的展示。

    “后台”与“前台”相对,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在后台,演员不必顾虑角色,不必去关注外表与形象上的限制,从而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参照不同,微信中的后台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以微信的朋友圈界面作为前台,那么朋友圈的编辑页面就是与前台相对应的后台。用户在发布某条状态之前,会在这个编辑页面组织语言、挑选图片、发起定位等,准备完毕后,才会将状态发到前台——朋友圈。如果以个人的现实生活作为前台,那么有访问权限设置的微信朋友圈就是相对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后台,日常生活中不太会展现的那一面有时在微信上可以自由展现,平时不会说的话有时在微信上也可以畅所欲言。在这个意义上,微信朋友圈又成为青年真实情感宣泄、情绪展示的隐秘之地。

    “合谋”的剧班

    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互动背景下,若干参与者会以一个剧班的形式共同合作。如果把控制舞台设置的、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的一方称为表演剧班,那另一个观看表演的剧班则可称为观众(剧班),两个剧班之间的互动可称为戏剧互动。

    在微信朋友圈中,当个体发布某条状态时,可看作“一个人的剧班”在向观众进行表演。微信朋友圈的另一个特点是,你可以和你朋友圈中的不同人组成不同的“圈子”,进而基于学缘、业缘和趣缘等,建立起以高信任度、忠诚、团结、互惠和自利为纽带的亲密关系,如同事、密友、某种兴趣的共同爱好者等。他们组成一个个剧班,在微信朋友圈的日常状态更新中上演一幕幕自我呈现的剧情。有时,剧班成员之间会使用一种非正式的、通常是无意识习得的姿势和表情语言,来传达共谋的舞台提示。 

    表演互动中还存在着“不协调角色”,这些角色既不是表演剧班,也不是观众,却知道剧班的很多秘密和破坏性信息。在微信中,“不协调角色”们似乎都选择三缄其口,和表演者或者剧班一起维持他们的前台形象。一般而言,“密友”都会置身事外,只是共鸣性地参加前台和后台区域的活动。偶尔的破坏行为对于“密友”来说,更像一种亲近关系的体现。 

    其实,微信朋友圈只是微信所建构的网络空间中的一个维度,在微信平台所建构的多维度网络空间中,既有可以窃窃私语的卧室密谈(朋友间的私聊),也有会客厅里的沙龙聚会(朋友圈),既有演讲厅的高谈阔论、各抒己见(微信群),也有广场上的众声喧哗(公众号),这些空间相互嵌套,人们在其间不停地转变身份,切换角色,辗转腾挪,它甚至比日常生活中我们扮演的角色还要多元和复杂。

    我到底是谁?“微世界”中有“大社会”,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微信时代:青年社交方式新特点初探
微信:组织的媒介,还是人的媒介
我是谁——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有差别地实施社交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