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取消班委会和班干部制度早已有争论。郑渊洁曾经发起一则 “关于取消小学班干部制度的调查”,选项分为“赞成”和“反对”两项。在1588张投票当中,89%网友选择“赞成”,只有11%的网友选择“反对”。
在多年的求学经历中,尽管我也是一名“老”班干部了,但是我赞同这项建议。运行了三四十年的班干部制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和问题,解决它,已经刻不容缓。问题是,取消以后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取消班委会、取消班干部制度,建立志愿服务小组。
近年来,我一直把宣讲志愿精神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可是我逐渐发现向大学生宣讲志愿精神已经晚了,给高中生讲也晚了。
2005年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西部的山山水水采访“西部计划”志愿者,了解他们做志愿者的动因、内心的诉求和面临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后去西部做志愿者?因为理想、激情、责任和担当,也有的因为找不到工作、不想回到农村,可以在保研、考公务员时加分,等等。理想总是要根植于大地,激情也不能永远浮在空中,他们留在西部,因为责任或许还有无奈。
所以,大学生或者中学生做志愿者不管是因为好玩、好奇、功利、激情还是责任,志愿精神要真正走进每一个志愿者的内心还有一段不近也不平的路。因为他们已经成人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的选择是由多方因素作用的。
怎样培育一颗志愿之心、一个志愿的灵魂呢?当然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2014年下学期,在各相关方面的支持下,我在北京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选择了6所小学做了问卷调查。调研主要针对三类人群:学生、家长和老师,主题是班干部和志愿服务小组。
先看看家长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在“以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的调查问卷中,在收回的1070份家长的有效问卷中,964名家长愿意让孩子当班干部,比例为90.09%;在是否因为孩子当班干部存在困扰这个问题上,30%以上的家长存在困扰,原因集中为影响学习、骄傲,影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是否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这个问题上,422名家长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而带孩子做过志愿服务的家长们的体会是身心快乐,提高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服务他人、提高自己等。
在“用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这个问题上,661位家长认为可行,比例为61.78%。家长们的理由很多,比如:志愿服务是社会的主流,让00后的孩子们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对孩子们的人格品行教育有帮助;让每个孩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在友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志愿服务比班委会更公平,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平台;班委会性质居高临下,容易产生对立,而志愿服务小组等同公仆,易于接受;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作为家长,希望孩子更有爱心,乐于助人;志愿服务小组更突出了孩子应该承担的服务意识;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尝试的机会,降低班干部给孩子们带来的虚荣,让孩子踏实做事……
学生是怎么想的呢?在收回的1071份学生的有效问卷中,834名学生想当班干部,有904名学生想当志愿者;在“如果你现在是班长,愿意不当班长当志愿者吗?”这个问题上,727名学生愿意,比例为67.88%。
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对班干部制度和志愿服务是怎么看的呢?在收回的380份教师的有效问卷中,263位老师认为可以用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比例为69.21%。老师们赞同的原因如下: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人人平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去权威,提高学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利于班集体及个人的发展;能发现孩子的潜力,各尽所能;面向的学生人数更多,发展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减少学生对权力的追求,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消除优秀生的优越感……
其他国家又是怎么做的?据了解,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还说,孩子都是天使,长着长着就变成人了。这个陪伴着孩子长着长着的东西就是教育。因此,我认为,通过志愿服务小组代替班委会,从源头上培育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在一片纯洁的土壤中。这样长出的花、结出的果才是馨香的、蓬勃的。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