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打动90后的不是风口的猪,是坐得住的工匠

陈璇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23日   09 版)

    最近,一部很主流的与故宫文物有关的纪录片,在一个以非主流著称的、聚集90后的弹幕视频网站上成为 “网红”。

    名字也显得非主流的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站,聚集的大多是90后。他们热爱二次元,喜欢犯花痴,观影的同时热衷发弹幕,戏谑和解构各种东西,审美同他们的长辈差异极大。

    同以往讲述故宫文物的宏大叙事不同,这部纪录片镜头对准的是那些在故宫修文物的人。没有激烈的故事,没有明星小鲜肉,而且画面极其朴素——这通常不符合90后的口味。当它和动漫、整蛊娱乐“同框”在热门排行里,评分还能超过偶像古装剧和浪漫韩剧的时候,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在一轮惊喜、震撼和喧嚣热闹后,弹幕变得越来越少,有的年轻人因为看得入神,忘了发弹幕。还有人干脆关掉弹幕,安安静静地看片子。

    片子里,给年轻人震撼一击的是匠人身上的“致命的气质”,那是一种存在千年却又与当下久违的精神,也就是工匠精神。这个世上终究有些事物,可以绕开代际之间的沟壑、填平审美之间的差异、抛开观点之间的偏见,在岁月里找到永恒的一席之地。

    故宫一道道院门关上,外面的喧嚣已然听不见,文物修复师的手上捧着的是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不过,又如片中解说词所说,他们对待文物,并没有常人想象得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寻常日子的轻描淡写。

    人们似乎难以找到高大和伟岸的词汇,去描述那些匠人身上那种 “致命的气质”。他们不过是用常年沾漆的手去诠释专业,用小细锉在几毫米间的齿轮间穿梭来体现耐心,用长年累月踏在缂丝织布机上的双脚来表达坚持。他们理解的工匠精神, 就是“坐得住、有耐心,不能凑合”。

    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来的品质,在如今显得极其稀缺。在一个快速奔跑的时代,“坐得住”可能意味着错过新风口;“有耐心”却成了低效率;而“凑合”反而能占便宜。人们慌张焦虑,都希望迎接机遇的朝阳,生怕落入传统的余晖。人人渴望做风口上的猪,而不敢做沉潜在水里的鱼,担心被不断奔袭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这个时代,有人应该去追求变革的日新月异,但仍有人需要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尽职尽责,去守住传统和根基。或者,抛开文物修复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社会始终需要无数个职业人的精益求精来铺垫基石。一次次飞跃之后,终究还是要落在大地上。

    如果说匠人之所以是匠人,而不是机械重复的劳作者,更是因为匠人追求的不是工件和数量,而是价值和品格。一位名叫屈峰的青铜器修复师道出匠人的内涵:“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宫廷钟表修复师王津站在展览柜前,静静看着自己花一年时间修复好的钟陈列在众人眼前,觉得“有点心疼”。他心疼的是,人们只能看到这只钟精美的外观,但不能像当年乾隆皇帝那样欣赏精美绝伦的演艺功能。王师傅的“心疼”引来90后洒满屏幕的“泪点”。有了这点朴素的“心疼”,才有了不凑合、不将就的匠人精神。

    为何一部聚焦生僻专业领域的纪录片能引起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它使用的衡量尺度不是物,而是人。同时,它也提示着,到现阶段,我们不仅需要数量的累积来评价成就,用单一的标准来审视发展,一切终究要回到人的价值。

    社会需要风口上的猪、浪潮之巅的弄潮儿,也需要无数个具有匠人精神的普通人。

打动90后的不是风口的猪,是坐得住的工匠
一个儿科大V的出走
新闻眼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