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最崇拜的两位创业领袖——Facebook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创新问题进行的一场精彩对话,成为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最热门、最火爆的会场。
踊跃进场欲抢一席之地的众多听众中,不仅有政府官员、全球著名企业的CEO、扛着机器举着相机的媒体记者,还有一群关注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外大学校长。
在随后举行的“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分论坛上,主持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育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比经济、技术、金融更为重要的问题。”
人文教育至关重要
谈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的重要嘉宾——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目前担任阿里巴巴副主席的蔡崇信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在一次师生见面的会议上,苏必德校长问了蔡崇信一个问题:“在耶鲁学到的哪些东西对你在阿里巴巴的成功,以及阿里巴巴作为一个公司的成功最为重要?”
蔡崇信告诉他,在耶鲁上的最有帮助的课,不是工程学、会计学,也不是法学,而是一门有关爵士乐的课程。这门课程帮助他学会了怎样创新思考,怎样即兴发挥,怎样了解环境,然后做出一些新的事情。
“蔡崇信的故事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力量并不一定只在技术方面,人文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性。”苏必德总结说。
正如扎克伯格与马云忠告那些一心想成为企业家的大学生说的那样:不要先想着赚钱,而要从解决社会需求和服务中去发现创新的项目。苏必德指出,教育必须要有社会的担当。创新不光是颠覆旧的东西,更在于创造和改善人类的共同福利。
他指出,高等教育尤其是在人文领域,有一种方式叫作创造性的构造。创新要有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找到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把大家在校学习的各方面知识集中到一起,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让学生从规律性的角度去思考和总结创新,从而指导具体实践。他认为,用这种人文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比那些在狭义概念下培养出来的理科人才要好,可以打造更好的企业家。
创新教育必须转变观念进行改革
“我们观察到,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没有读完大学本科,他们受过的正规教育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完整的。也许,恰恰是这种不完整的正规教育,才使得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幸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提及的这个发现,引发了与会者的共同思考:“我们的传统教育从观念到体制,在哪些方面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较大的冲突?”
从读书到工作,在厦门大学校园待了近40年的校长朱崇实讲述了自己的观察:在诸多问题中排在首位的,应该是我们的大学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真正的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最高目标。他表示:“现在通常还把就业率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如果哪一个大学就业率低,是这所大学校长最为头疼,或者最为难堪的一件事情。”
“大学的选人机制过于落后,实际上还在延续中国千年前的科举制,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短短5分钟的讲演中,朱校长几次痛惜地表示:“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18岁考一次,22岁考一次,25岁再考一次。3次考试耗费了一个年轻人最宝贵的时光。如果现在的本科高考改革还难以一下子到位,我想研究生考试应该做彻底的改革,至少研究生的选拔不应该是以考试为主。”
“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三要素的创新型人才,要先改革教育模式。”
钱颖一提出,转变教育观念是重要的:当我们的教育要激励创造性精神时,我们就不应该打击标新立异,而是要鼓励勇敢;当我们教育鼓励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就不应该反对胡思乱想,而是要鼓励想象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当我们教育要关注创造性能力时,就不应仅仅灌输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有多么前沿、多么基础、多么全面,而是要注重能力培养。
他认为,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有利于创造力教育的最佳模式,但是它的必要条件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自由、宽松、容忍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创造性精神才得以存活,创造性思维才得以生根,创造性能力才得以发展。任何一种急功近利、指望灵丹妙药的快餐方式都是不利于创造性教育的。
钱颖一还一再提醒,我们从事教育、从事培养人才的要谦卑一些,要去发现那些不符合已知标准的人,要给我们看不惯的人以成长的空间。
改变可以首先从课堂做起
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国内外一些学校已经从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和IT自由区,在这两个区域,学生可以自由创新,无所顾虑。院长盖睿特介绍说,沃顿商学院首先教会学生的是创新精神,因为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梅丽特则强调,要把最好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安排到教学一线,以帮助我们完成教育的使命。同时实行一种开放合作的教育体制,发展好每一个学科,积极进行跨学科交流,联系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建立全球的交流网络。
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
“如果让我提建议的话,我觉得首先必须改变课堂的文化。”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说,“中国一直以来的文化是尊重老师,尊重老一辈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在课堂文化方面就显得非常被动,老师教,学生听,我在中国看过很多的课堂,都是这样的风格。”
他认为,能够培养创新精神,能够着眼未来的课堂一定是交互型的平台,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可以就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课堂,而不是被动的、单向进行知识传递的课堂。
毫无疑问,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一句空话。”在论坛结束之前,海闻以这句话作为自己主持的最后结束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