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经过两次采集,他将100ml造血干细胞献出,将患有白血病的24岁年轻小伙儿从生命垂危的边缘拉了回来。他叫吴体炼,今年22岁,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
捐献骨髓这件事,还要从2013年说起。
2013年末的一个中午,刚上完课准备去吃饭的吴体炼遇到一位在校红十字会任职的师妹,师妹问他是否想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组织,对这个概念还甚是模糊的他在听了师妹的解释后决定加入,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捐献者。
在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组织一年后,2014年10月,吴体炼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的血型与一位24岁的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时隔一年,接到这个消息的他愣了一下,“觉得这个消息好突然”,镇定之后又想到自己当年的承诺和那个年轻的生命,他决定还是要捐献。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高分匹配之后,配型成功,他将捐献造血干细胞给那个和自己相同身高、相同体重的青年。
而他的朋友却并不支持他去捐献。
朋友们对献骨髓这件事有着很大的担心和顾虑,“他们担心会对我的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怕会有后遗症什么的。”吴体炼说,“而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多想。”
吴体炼之所以会这样毫无“顾虑”,源自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吴体炼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一个堂哥得了白血病,由于当时没有找到配型再加上经济上的原因,堂哥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不到18岁就去世了。
那时候吴体炼经常和父母一起去看望堂哥,直到现在他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堂哥躺在病床上毫无生气的样子,也仍然记得堂哥快要“离开”时哭着说的话“我不想那么快走,我还想多活几年”。
“也许就是这件事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去献骨髓,要去救人。”吴体炼说。
2015年1月23日,刚过完21岁生日的他住进了海军总医院,经过注射5天的动员剂,于1月27日、28日进行了两次体外循环,完成了捐献。
吴体炼说从2013年的报名登记到接到通知,再到住院准备捐献,他的心情一直很平静也很坚定,从来没有害怕过,但是真正住进了医院后,他变得“不平静”起来:在采集前一天的晚上,吴体炼特意熬到了很晚才睡觉,为的只是能够在接下来的长达4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中容易睡着,让时间过得快一些。但是实际上,“我根本睡不着,后来竟然害怕起来,怕睡着了就醒不过来了”。
开始采集时,吴体炼仍然“很紧张”,于是不停地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是,当感到体内的血液快速流动“就像轻微的电流流过人体的时候”,刚平静下来的心情一下子又变得激动和紧张。
很多人都在做公益,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例也听了很多了,这些事似乎也变得稀松平常了,但是,当吴体炼把他在捐献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描述出来时,我们切实地感到了这件事情带给这个20刚出头的小伙子那种“破茧而出”的成长的力量。正如吴体炼自己所感悟的那样:与其说是我拯救了患者,不如说是有缘人成就了我。助人者人恒助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第一次采集结束后,吴体炼长舒了一口气:“我还活着,而且状态挺好。”
次日再进行第二次采集时,吴体炼就把一切心理包袱都抛掉了,甚至在采集过程中出现了由于一时性缺钙而造成的麻木症状,他也淡定多了,轻松地告诉医护人员并很快得到处理。
吴体炼成为北京市第205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为一名90后青年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这并不是吴体炼第一次加入此类的志愿团体。他还加入了五彩鹿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者活动,在3个多月的志愿活动中,他给孩子们讲故事、陪他们一起做手工,用心陪伴他们,给他们带去了欢乐和知识。他在中国政法大学第21期劳动法律诊所实习,累计接待40余位来访的当事人,并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和书写法律意见书,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吴体炼的朋友圈封面是这样的八个字:与人良善,终得福报。“我希望能够做一个阳光善良的人,认真地对待活着的每一天,诚恳地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宽容别人,善待自己。”
实习生 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