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为了这一方热土——我的援藏援疆经历

“我感受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脉搏跳动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桂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5日   04 版)

    开栏的话

    在中央部署对口援藏、援疆以来,一批批干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西藏、新疆,在与当地干部群众融洽相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他们难忘的人生记忆。从今天起,本版推出“为了这一方热土——我的援藏援疆经历”专栏,专门记述这些可敬的援藏、援疆干部难忘的经历与感悟。也欢迎有过援藏、援疆经历的人们能够拿起笔来,踊跃投稿。

------------------------------------------------------------------

    今年74岁的张小平已经满头银发。作为中直机关第一批和第二批援藏干部,他曾经在西藏工作6年之久。在与西藏结缘后的46年中,他曾先后40余次进藏,他的人生与西藏的山、水、人分不开,也解不开。

    热血青年报考大学藏语专业

    张小平从18岁开始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那年,他是北京市101中学的一名热血青年,正读高三,和许多人一样密切关注着西藏。1959年10月,北京民族文化宫办了一次民族工作展览,其中的西藏厅展览了旧西藏的社会面貌,以及经过平叛、民主改革,西藏正在获得新生的图片。“我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接触西藏的照片、西藏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展品,对我的震撼非常大。看过这个展览以后,确实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后来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张小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央民族学院的藏文专业,并被录取。

    1963年春节,还在读大学的张小平按照学校安排前往西藏实习,他第一次经过青藏公路到了梦寐以求的拉萨。“在经过藏北高原时,看到那辽阔而美丽的大自然,我无比激动。在老八角街里第一次听到藏族酒歌,让我感到藏民族的豪爽和开朗。在大昭寺广场,我看到了几千名喇嘛在那里辩经,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西藏浓厚的宗教气氛。”接下来,他被分配到堆龙德庆县乃琼区的岗德林乡实习,在那里生活了3个多月。在此期间,张小平第一次喝到青稞酒,并一下喝了三茶缸;第一次住在老百姓家,第一次用藏语与老百姓沟通,掌握了大量的藏语词语,还收集了许多藏族民歌。“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过着一种全新的生活”。

    每一次进藏采访都很激动

    大学毕业后,张小平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有机会第一次进藏采访,到后来以援藏干部身份到西藏工作,在张小平眼中,西藏的美好用语言无法形容,他爱上了西藏。在进藏采访的过程中,上至自治区领导,下至普通干部群众,他都接触过。“每一次进藏,都看到西藏新的发展和进步,每一次我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的,我觉得从每一个采访对象口中了解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成长,中国一个重要的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变化,我感受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脉搏跳动的声音。”张小平说,“拉萨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张小平说,藏族同胞对他的关心令他难忘。1970年冬天,张小平坐解放牌货车到昌都调干,敞篷车上有十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去昌都报到。天很冷,张小平当时没有什么准备,穿得很单薄,更没有戴帽子、手套。这时,一个藏族女学生从她的行李中掏出一顶崭新的皮帽子给他戴,他推辞不过就戴上了。等到波密县和她分手的时候,张小平要还给她,她坚持不要,说:“你回去还很冷呢,你戴回拉萨吧!”这使张小平非常感动。“熟悉了以后才知道,这顶帽子本来是她带给自己在西藏的男朋友的。我在西藏采访经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感动。”张小平说。

    当记者时,张小平用脚丈量西藏的土地,他难忘的故事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阿里。第一次到遥远的阿里采访时,海拔4500米的高山反应让张小平止不住地流鼻血并伴随强烈的头疼,因为难忘又有了第二次采访,一直到援藏期间第三次去阿里。

    第二个关键词是“登山”。张小平先后参加过两次登山采访,一次是1978年春天的珠穆朗玛峰登山采访,那一次他攀登到了海拔6600米的高度。还有一次是1985年阿里纳木那尼峰的登山采访。这种特高海拔的采访,让他接触到了高山、冰川、植物、野生动物,同时,也接触了中国和外国的登山队员,在对身体的极限挑战中,张小平对西藏历史、文化和风情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援藏时以西藏人身份出现

    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确定了一个新的援藏模式,就是中央国家机关和部分省、市派援藏干部进藏。张小平主动请缨进藏,尽管当时他已经53岁,令人高兴的是,组织上批准了。于是,张小平作为第一批中直机关援藏干部,在1995年6月30日带着自己的藏族妻子次丹卓嘎回到拉萨,这位“八角街的女婿”开始了他真正长时间感受西藏的生活。到了1998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又作为第二批援藏干部在西藏生活了3年。前后在西藏生活了6年,使他对西藏的感觉、对西藏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升华。到西藏以后,张小平在西藏广播电影电视厅任副厅长,做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这一段的生活,我是以西藏人的身份出现的,这与我作为中央台记者来采访时是不一样的”。

    作为援藏干部去西藏和采访去西藏有怎样的不同?张小平直言:“最大的不同是,我以主人的身份,以西藏人的身份来工作、生活、干一项事业,我的工作就是直接为西藏各族人民服务,我所从事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直接面对西藏的各族听众、观众的。因此,就有了另外一种责任感,另外一种使命感,使得我要更精心地去对待我所做的每一项工作。”

    援藏期间,他还参与了西藏自治区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西藏风云》的摄制工作,张小平作为制片人之一,在剧组整整工作了一年。

    1999年10月,汉语版《西藏风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久,藏语版也在西藏电视台播出。“用影视艺术的手段再现西藏的历史,这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张小平说。

    援藏期间,张小平建立了西藏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编前会制度,及时总结一周的广播电视工作,对播出节目进行点评,并对中长期的宣传工作作出安排,这些做法完善了西藏两台的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制度。“援藏期间,我看到当地广播电视方面存在的许多实际困难,感到自己的担子很重。”张小平说。

    谈到融入西藏的问题,他说:“希望我们的援藏干部都能够学一点藏语,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哪怕只说几句,这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对一个民族的感情,有了感情才会为他们办实事,心连心,才会水乳交融。我认为,感情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基础,同时,援藏项目应该更多地放到基层,多为基层的藏族同胞办实事。只有边远地区改变了面貌,西藏才能改变面貌。”

    “虽然我回到北京,并已经退休,但我仍然心系西藏,总想为西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小平说。

“我感受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脉搏跳动的声音”
“把歌声带给家乡的孩子们”
一个苗家女孩的“心事”和“心愿”
哈尼族大学生石春兰:“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
黄河岸边赏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