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哈尼族大学生石春兰:“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

实习生 谢婷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5日   04 版)

    新学期刚开学,石春兰穿着洗得发白的帆布鞋,背着室友送的书包,又一次赶在去做兼职的路上。

    距离云南省红河县近2000公里的城市——武汉,是石春兰待过的第一个大城市。2013年,她以红河县第一中学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南民族大学。

    因为打工跑遍武汉三镇,她见到了在十字路口架起的天桥、在地下呼啸而过的地铁,她第一次用上了ATM自助取款机,也刚刚知道,原来手机上可以缴话费。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为了在这个城市里生存,为了供养自己和弟弟上学,这个哈尼族姑娘没日没夜学习,早出晚归兼职,成了“大学朋友圈里的另类”。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大三学生石春兰第一次回家过年。在这以前,老乡李昀睿每逢放假就来约石春兰一起买票回家。云南人习惯把小孩称为“家乡宝”,李昀睿自己就是典型的“思家心切”的“家乡宝”,石春兰却总是婉拒一起回家的提议。

    春节前后,当石春兰的故事在校园里渐渐传开,李昀睿和同学们对这个身边的95后女孩竖起了大拇指,“她的自立自强我们都比不上”。

    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石春兰5岁那年,父亲失踪,母亲改嫁后也音讯全无。她和年仅1岁的弟弟成了“孤儿”。亲人强烈反对将这两个“拖油瓶”留在家里,是外公外婆承诺“孩子我们靠自己劳动来养活”才勉强留住了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

    舅舅们要求分家,石春兰和弟弟跟着外公外婆另起炉灶。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石春兰包揽了家中所有自己能干的活儿,扫地、洗碗、洗衣服、帮舅妈带孩子。

    不幸中的幸运是,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的外公一直有个“在家门口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心愿,一路以来,不管多苦多难,外公外婆从未放弃过春兰的学业。

    石春兰至今清晰地记得,小学六年级学费的由来。

    “外公出去做厨师,赚了86块钱工钱,他拿出85块钱给我报名,自己只留了一块钱。”外公掏钱时,丝毫没有不舍得,反而安慰春兰:“外公赚钱啦,你快拿去报名吧!”

    春兰没有让外公失望,为了节约时间,就算在啃一个馒头,眼睛也离不开书本。小学五年级后,她的成绩突飞猛进,顺利进入了中学。

    当时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上中学后,春兰不仅不需要外公掏一分钱,还常常把学校发放的生活费和奖学金拿回家。有一回,她获得校级三好学生,学校发给她100元作为奖励。这笔钱成为家里修猪圈时拉沙土的经费。后来,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时获得的400元奖励,她也交给外公贴补家用。

    中考时,石春兰考了648分,在当地,这是数一数二的高分。学校在集市中心挂起了“金榜题名”,石春兰的名字排在最上面。

    村里人开始注意到,这个曾经被视为“累赘”的小姑娘,是个成绩好、有志气的姑娘,争先恐后地向赶集的人炫耀:“这个石春兰是我们村的娃。”

    不久,村委会通过了石春兰与弟弟的孤儿证批复,在父母失踪10多年后,姐弟俩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孤儿。

    “贫穷,我们不哭”

    石春兰第一次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拐点,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她眼前。

    紧接着,县高级中学校长听说了石春兰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上学的情况,开车到家中邀请她到县高级中学就读:食宿全免,每个月还给200元补贴。

    石春兰放弃了市重点高中,选择了红河县第一中学。若非如此,她恐怕和村里同龄的姑娘一样,早早地结婚嫁人了。高中毕业后,村里上大学的人只剩两三个。

    高中老师阿雪萍回忆起瘦小的石春兰,“春兰只比我女儿大几岁,看着就像自己的孩子,可她太让人心疼了!”平时大家都在休息,春兰一动不动坐着看书,为此双脚肿胀,一度穿不下裤子和鞋子。

    高二那年,成绩优异的石春兰经推荐在学校里作国旗下的讲话。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站在主席台上,高声说着:“贫穷,我们不哭。”

    “我就想告诉大家,我们虽然贫穷,但我们坚强,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对于困境,她表现得很坦然。阿雪萍老师却记得:“她的演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感动着全校师生。”

    考上大学后,带着高中时积攒的奖学金和亲朋好友赞助的9000元,石春兰只身踏上了求学路。在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后,这笔钱成为她大学4年的生活费。来的时候,石春兰没有冬衣、没有棉被,每顿饭只敢吃一个5毛钱到1块钱左右的素菜。

    为了省钱,石春兰第一次尝试上网购物,买一条9.9元的裤子。不料这造成她的银行卡信息泄露,卡上的8600元不翼而飞。

    “脑子一懵,电视上出现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石春兰吓得六神无主,要知道,外公外婆一个月才赚200块钱,“我只记得哭,室友们提醒我,和辅导员联系,报警”。

    钱追不回来了,院系为她申请了1000元的补贴,还替她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

    石春兰的第一个勤工助学岗位是清晨打扫落叶。冬天的清晨,6点钟天还没亮,她就出门了。6点半开始,每天30分钟的清扫工作,可以换来每个月160元的补贴。两个月后,轮岗当办公室助理,倒垃圾、擦桌子、烧开水等,原先不在她工作范围的事儿,她总抢着做。辅导员张海燕老师提起石春兰,赞不绝口。

    为了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费,接济在家乡读高中的弟弟,石春兰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在打工,她干过保洁、做过推销、当过售货员……而家人至今不知道她受骗的事情,“外公外婆年纪大了,知道了肯定受不了”。

    自强精神感动校园

    “我在高校学习工作了30多年,遇到像春兰这样敢于面对贫穷不断拼搏的女孩,不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仕清,从石春兰受骗后,一直关注着她的情况。对于这个自给自足,供养弟弟的小姑娘,黄仕清竖起大拇指,“她能够从贫穷的环境中,自立自强考上大学,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大一寒假,为了赚来年的生活费,石春兰留校打工。大年三十,当所有人都在家过年时,她还站在超市里做促销。宿管阿姨问起她为何不回家过年,她忙解释说:“我们哈尼族不过春节。”可整栋楼的学生都回家团圆了,这个早出晚归总是一脸阳光笑容的姑娘也会忍不住偷偷掉眼泪。

    每天穿着辅导员、亲戚送来的衣服,就着食堂免费的汤吃饭,没去旅游过,也没法与同学们凑在一块儿闲聊……可石春兰依然成为班上同学学习的榜样。

    石春兰大一上学年成绩在年级排名39名。“我像一只蜗牛,只有慢慢往上爬,才能赶得上基础比我好的同学。”在大学课堂里,石春兰永远坐在前两排。在学院的早上点名中,负责签到的人员还没到,她就坐着边背单词边等了。期末考试时,她的笔记是同学们争相传阅的“重点”。

    在室友杨吉措眼里,石春兰太特别了:“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她就起床出门了,周末也在做兼职。可是从没听她喊过累,抱怨过自己倒霉。她在我的朋友圈里特别另类,简直颠覆了我对大学的认识。”

    老乡百丽特地跟着石春兰早出晚归了一个多月,一起自习,背单词,最终没有坚持下来,“她的精神让我自愧不如”。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要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坚持,石春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现在的成绩已在年级前五名,国家励志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国家一等助学金、省级三好学生……大大小小的奖学金与荣誉见证了石春兰一路走来的努力与艰辛。

    马上大四了,成绩优异的石春兰一心求职,要先赚点钱,让外公外婆不那么辛苦,也让弟弟有钱上大学,但是过上几年,“我一定还要回到学校来读研究生,因为对这个世界我还有太多的未知”。

“我感受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脉搏跳动的声音”
“把歌声带给家乡的孩子们”
一个苗家女孩的“心事”和“心愿”
哈尼族大学生石春兰:“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
黄河岸边赏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