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教师要写教科书?问这个貌似愚蠢的问题,是因为我心里有一个另类答案:因为教师们需要评职称。这么说不够厚道,但看看那些堆砌资料、缺乏思想、毫无风格的教科书,我就觉得它们其实不是为学生写的,它们是没有灵魂的教科书。
有灵魂的教科书什么样?我想应该既有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力度,也有生命的热度吧。除了学术上的严谨、丰厚、适度追踪前沿外,有灵魂的教科书在结构、体例与字里行间,应该渗透着对学习者的关怀,满足学习者求知与成长的深层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杨眉新修订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我觉得堪称一本有灵魂的教科书。她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塑造了这本书,又通过书,对中国人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问与寻路。
杨眉是一个愿意坐冷板凳、下“笨功夫”的人,为了通过修订更准确地阐释不同的人格理论,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把许多相关原著都重新读了一遍,几乎补充和改写了一半以上内容,这使得这本教科书在理论上更加厚实和坚实。
但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这部教科书中,她让读者不断与“问题”相遇,它们有大学生成长中的种种困惑,也有当下中国的诸多社会问题。当作者用不同的人格理论去解析这些“土里长出来的问题”时,不仅让学习者更能理解理论的价值,也使原本“干巴”的教科书拥有了生机与力量。
我们看到,在马斯洛的“去圣化”理论后,作者对当今中国去圣化现象做了描述和分析;在阐述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后,作者指出许多难以理解的行为背后,是中国社会现状导致的人的“同一性混乱”;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出发,作者指出我国留守儿童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在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引导和关注,更容易导致羞怯与怀疑,而其行动力或者说是意志品质也较难形成。在“防御性利他”的阐述后,我们读到了学生的精彩思考:“稍显‘自我’的人比‘无私奉献’的人更适合助人,因为‘无私奉献’的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不懂拒绝别人的请求,另外一方面可能是过分追求‘助人不求回报’的道德制高点,反而容易引起求助者的排斥,因为正是这种‘深不见底’的包容和帮助,让人无意识中产生畏惧。当然,助人者本身也是无意识的。”
或许,这本教科书能拥有“问题”意识,是与作者多年的教学模式分不开的。
应该说,现在大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受重视,有很多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和教材,内容涵盖大学生发展的诸多主题,比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设计、亲密关系等等。我自己也开设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的课,但课时所限,每个专题都只是浅尝辄止,让学生们感觉不过瘾。
一直在教学一线,同时一直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杨眉,不断地在思考和探索,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有后劲?仅有具体的心理调节方法,能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基于对大学生发展规律及其内在需要的考察和了解,也是基于对心理学学科的理解,她另辟蹊径,从心理学理论教育入手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成长能力,发展出了一套5门的系列心理教育课程:“健康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和“人际沟通分析学”。在教学方法上,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各相关心理学理论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觉察与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且让“学习”与“成长”有可能在当下和未来真正地发生。
好的教科书,受益者一定会越过校园的围墙。我相信,杨眉新修订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对于关心中国社会发展,关心中国人是否能活出尊严、活出意义的人,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说到底,这个社会是由人来改变的,有过太多心理创伤的中国人,让自身的人格健康起来,才可能创造出美好的社会。
《健康人格心理学》 杨眉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陆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