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弯道超车 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逆袭

实习生 程盟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08日   T03 版)

    职业院校经验交流现场。

    从高职学生到林业公司的创始人,黄日鹏终于走上了理想的轨道。

    6年前,这个家境贫寒的青年还不敢奢望这些。当时他考上大学,却不忍心再让年迈的父亲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抱着“早晚都是打拼”的想法,他退学当了北漂,每天睡在停车场,吃最便宜的榨菜。

    后来,黄日鹏在听了别人的劝说后默默回到家乡复读,考上了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始:专业导师发现他肯吃苦、做事踏实,经常带他参与各种项目,锻炼技能;学校不仅为他的各种创业实践提供便利,还推荐他参加各种创业大赛;毕业时,校方主动为他安排了一份教工职务,给了他继续在校完善专业技术的机会。

    现在,黄日鹏不仅创建了南靖县玖玖林业有限公司,还在自建的苗木基地里种植了上百种花卉树种。黄日鹏说,自己目前的目标并不大,只是想建一个园林生态观光园。至于更远的未来,“或许能以成功创业者的身份,回到曾经无法立足的大城市”。

    起点的差距正被逐渐缩小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开设的专业也多是社会需求比较大的。同时学生相对心态更好,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翟鸿萱看来,职校生创业可以说是“独有优势”。

    黄日鹏创业的理由更加朴素:母亲早逝,父亲靠务农供姐弟俩上学。对于他来说,“毕业后饿不着也富不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仔细思索一番,“弯道超车”的机会正在于创业。

    抱有这种想法的青年不在少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吴雅婧曾在高中时期为患有视障的母亲开发了一款“用耳朵上网”的软件。来到大学后,接触到KAB创业俱乐部等创业社团和课程的她意识到这还能成为一份事业。身体孱弱的女孩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由于就读于会计专业,大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都要从工作量繁重的出纳做起,自己体质较弱,是否有更好的职业规划?

    “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成绩往往稍微差些,但是他们都比较喜欢动手。我们就是要为他们提供‘玩’的机会,让他们在‘玩’中提升技术水平,找到职业道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陈国胜认为,职业院校里逐渐兴起双创浪潮,正是黄日鹏和吴雅婧们的机遇。

    黄日鹏也确实抓住了机会。在学校里,了解情况的专业课导师特意给他准备了勤工俭学岗位,不但可以让他补贴家用,还能获得诸多一线的技术实践。在学校的推荐下,他策划的园林项目获得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及福建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之星提名奖。

    能力和积累逐渐完善,黄日鹏发现创业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现在,他公司的月营业额已超过4万元。

    吴雅婧刚刚入学时,对“创业”并没有多少信心。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许明教授建议她先从参加创业大赛开始,一步一步逐渐完善自己的计划。在导师手把手的帮助下,她在大一时就成功注册了公司,并在2015年以众筹竞赛累计金额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了“青年恒好公益创业十强”的荣誉,产品安装量达到了1.2万部。

    去年1月,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的胡旭筹资200万元创建了皖南民俗博物馆。“在许多人眼中,和名牌大学毕业生比起来,我们是低人一等的,要想考公务员、找好工作比登天都难。”他坦言自己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新的形势却为许多和自己一样的年轻人带来了希望,“论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我们不见得会输给别人”。

    在吴雅婧眼中,双创浪潮的兴起无疑拉近了职业院校和所谓名校之间的差距。经过几年的拼搏,她逐渐意识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外界资源确实更丰富些,但“创业更主要的是看自己,严格来说,大家都是从零开始”。

    黄日鹏将这种“追赶”定义为“差异化”。在他看来,名校学子的创业项目更趋向于高精尖或者互联网,规模较大,早早引入资本。相反,像自己一样的职业院校学生,更适宜通过手中的实用技术,扎扎实实谋求发展,“把上个月的产出当成下个月的投入,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看似有些‘low’,但‘不求大、只求精’,一样可以让我成功”。

    双创教育不仅“开窗”,更要“铺路”

    “许明老师的职业规划课程开阔了我的视野,加上她给KAB创业俱乐部做的辅导,第一次开启了我创业的想法。”吴雅婧认为,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的普及,帮她踏出了第一步。

    但更重要的辅导在之后:这个小姑娘清晰地记得,自己最初参赛路演总是感到紧张,许明老师每场比赛前都为自己做心理辅导;注册公司时,学院各个部门也无比耐心,用5天时间帮她办完了原本需要一学期准备的手续;在许明老师的组织下,KAB创业俱乐部的11名同学组成了吴雅婧的团队,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人才一起帮她把手机APP和网站变成了成熟的产品。

    “双创教育要具有‘工匠性’,必须是实用高效的。”在许明看来,比起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不仅是通识性的,更应该接地气。

    黄日鹏对此深有感受。在学校的3年里,他的导师不停地带他经手各种园林培育项目,对技术的要求更可谓“苛求”,有时甚至会严厉地批评他。但效果也十分显著:还没毕业,他已经能独自承担校园的园林绿化工作了。

    在陈国胜眼中,“手把手”扶持的模式是值得推荐的。“我们鼓励老师在学校内部创设公司企业,学校里免租减费,因为实践中发现,如果没有老师创业,学生的双创是很难推动的。”据他介绍,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是有领头人确保稳定进展。但不同于本科院校普遍的“师导生研”,职业院校的老师更多是直接参与课题,甚至是“师创生随传帮带”。最终,老师和学生一起把创新、创意点子变成创业实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实现“师生共创”、一起研发。

    如何给予学生参与双创的持续动力,也确实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列入日程。

    据广州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弈萍介绍,其创业课程已融入各个专业,在“项目众扶、资金众筹、课程众建、学生众管”模式下,参加创业课程的学生拥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销专业的网店掌柜班、酒店管理专业的咖啡经理人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经理人班……我们的创业教育不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根植于各专业有志学生的先锋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想法,不仅更加实用,也确保了持续性”。

    差异化和接地气是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本科院校有本质的区别。”在3月31日举办的2016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许明提出,“差异化”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不能忘记的。翟鸿萱也坦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比本科要晚将近10年,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示范的模式、可供实践的基地都比较缺乏。”

    如何在时间短、资源少、底子薄的情况下踏出双创教育的新路?许明认为必须抓住“专业性、技术性、地域性”三大要素开展工作。

    这一理念得到了陈国胜院长的认可。据他介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一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造,给每一个专业单设创新创业方向:除了通识性的创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外,接下来还有融合专业的双创课程,三年级实习可以直接对接创业孵化。

    在课堂之外,集训、研、创一体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构成了强有力的补充。陈国胜称,该学院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专门的创业园作为实训平台,有意向的学生甚至可以在就读阶段就尝试自己经营“家庭农场”。他表示,这种足够接地气的培训模式不仅有效保证了学生们技术过硬,更帮助他们早早接触当地情况,有利于毕业后的发展。

    另一个“接地气”的方式是请来熟悉行业的社会机构。“专业人做专业的事”,翟鸿萱如此评价自己学校将众创空间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经营的举措。

    “这一团队不仅能够给学生注册公司、做人事代理,而且还能做财务报税、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和投融资介绍,我们觉得这是给学生的全方位服务,所以选中了它。”她认为,双创教育的着眼点是服务在校学生,企业化运作恰好能弥补学校运营经验的不足。因此,用前期招标等模式选择最优质的社会资源,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与此同时,企业和园区也成为不少职业院校双创孵化链条的最后一环。翟鸿萱介绍称,自己学院就和大量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校方还会和合作单位签署长期的创业见习意向,为老师提供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基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与本土结合,第二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与学生相结合。适合院校和在读学生层次的双创教育,才是切实有效的。”谈及几年来的经验,陈国胜这样表示。

实习生 程盟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4月08日 T03 版

双创时代呼唤益先生和创先生
弯道超车 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逆袭
顶着光环的名校生就能更好创业吗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