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林璘 王鑫昕)“高考那年我依次填报了皮革、陶瓷、玻钢三个专业,可能有些同学觉得这三个专业听起来挺奇怪的。”4月14日晚,在四川大学举行的2015年度“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石碧讲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引起了台下400位川大学生的兴趣。
“因为我的梦想和目标很明确。我发现自己善于在一个很小的领域里钻研,我不想在茫茫大海里漫无目的地游过去,所以给自己制订的目标是在一个小领域里做成专家。”石碧说。
“谁的青春不奋斗?”当天晚间,石碧院士以《天赋、勤奋、机遇》为主题,与四川大学学生分享了他的青春奋斗故事。石碧现任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制革化学、制革清洁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达17项。
“天赋,勤奋和机遇,为什么我要讲这6个字?因为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自己的信心指数和获得成功非常重要。三者必不可少,相互关联,其中天赋占30%,机遇10%,勤奋60%,勤奋最重要。”石碧院士以自身经历为例,强调勤奋和自强对于年轻人的重要性。他说,自己目前依然是实验室所有人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没有休息日,每天基本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十点半以后才离开。
“只有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做出一点像样的东西。我不觉得苦,因为年轻时的成长经历让我适应了苦难。我把这些苦难当做机遇。”在石碧看来,苦难是最珍贵的机遇。被很多同代人认为是“磨难”的“文革”时期的下乡经历,对他来说却成了一种机遇。身高不到1.7米的他在下乡期间常要挑着粮食长跑12公里,“到了大学,我的100米跑步成绩是11秒多,400米拿了全校冠军。我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之后的任何打击都打不垮我。你说,这是不是机遇?”
石碧把自己的勤奋延续到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截至目前,他已指导过100多位研究生。“为了一个学生的论文,最长时改过一个星期,连标点符号都要改。”
石碧还强调了“助学”的重要性,认为学校和教师在学生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分类培养。老师要去发掘学生的天赋,要因人施教。”他认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天赋、挖掘他们的天赋是教师极其重要的使命。
石碧的演讲受到了川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演讲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多名同学现场提问,提出了自己大学生涯中的困惑,向院士寻求答案。石碧院士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答。
自2013年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系列活动。两年多来,活动累计收到来自全国1000多所院校师生的近20万封征文、图片,举办了十余场“助学·筑梦·铸人”高校主题宣讲活动。此次主题报告会是全国2015年度“助学·筑梦·铸人”系列主题报告会的第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