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88.8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存在“僵尸车”——

如何唤醒校园里“沉睡”的自行车

河北师范大学 吕琳 郑州大学 杜冉 中国民航大学 王文瑄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18日   12 版)

    河北一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楼后,长期堆放着大量的“僵尸车”。河北师范大学 韦锦春/摄

    每年到了毕业季,高校校园就会增加一批被遗忘的自行车,以及“僵尸车坟场”。废旧自行车的不断增多,给在校学生正常停放车辆带来麻烦,也给学校的管理出了一道难题。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全国120余所高校的317名大学生,发放关于高校“僵尸车”情况的调查问卷,67.8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选择骑自行车出行的人很多,其中88.89%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存在堆放“僵尸车”的现象。

    在上海的一所高校里,就有一大批“沉睡”的自行车,它们占据着宿舍区的草坪和部分道路,大部分锈迹斑斑,有的车轮已不翼而飞。“不仅阻碍交通,而且很影响宿舍区的美观。”该校学生郜阳无奈地告诉笔者。

    自行车“沉睡”原因多样化

    郜阳所在的高校地处上海松江大学城,对该校学生而言,出行骑自行车比较方便,且在大学城买车较市区便宜,“不到500元就可以买一辆自行车,而且每年新学期伊始,充300元话费就能送车,一些同学的自行车就是充话费送的。”郜阳觉得,正是因为自行车成本太低,质量一般,又没有简单的处理途径,才使许多学生在毕业时选择将自行车直接遗弃,“僵尸车”主要还是毕业生遗留下来的。

    与郜阳的观点不同,河南一所高校的学生黄振贤则认为,在校生中有自行车却长期不骑,是导致校园里存在“僵尸车”的主要原因。“我的两个室友都有自行车,但几乎不骑。”黄振贤说,“他俩通常会和别的同学搭伴步行去教学楼。”

    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许冰看来,“僵尸车”的制造者既有毕业生,也有在校大学生。而在校大学生制造的那部分“僵尸车”,存在着两种来源:一是出于攀比心理购置的车;二是出于健身目的购买,却因为缺乏长期规划而搁置的车。

    广东一所高校的学生黄千澄的说法也印证了这种观点。黄千澄所在的高校校区面积近900亩,在校内出行基本不需要骑自行车。在他看来,校内学生使用自行车主要是用来运动或者娱乐,而不是作为交通工具,因此校内的自行车总量不是很大。但该校也存在着“僵尸车”的问题,“在停放自行车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少生锈的自行车,有的甚至倒在地上多时。”黄千澄说。

    在广东一所面积达8000多亩的高校中,一些学生确实是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该校的学生邓子贤表示,因为学校太大,教学楼之间距离较远,一部分大一新生还有需要跨校区上的课程,所以即使校内有校园巴士,他们通常还是会买自行车。“在学校北门就可以买到车。不过,据说那里的自行车都是翻新的,所以一些同学到了大二就弃车了。”近年,该校的校园巴士进行了改革,以前半小时左右才有一班,现在10分钟就有一趟,加上广东经常下雨,夏天又格外炎热,“校园巴士更加便捷后,就有更多人弃车了。”邓子贤说。

    部分学校陷入两难处境

    天津一所高校的学生会权益部曾提出建议,由宿舍管理员整理宿舍楼前的废旧自行车,并召集学生认领自己的自行车,无人认领的就交由学校处理,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大概是因为这个问题不归公寓管理公司管吧。”权益部部长陈健说。

    此后,陈健所在的权益部又在学校的“权益面对面”活动中提出提案,建议学校将废弃的自行车收集起来,然后再发出公告,让学生认领自己的自行车,并到学校保卫处进行登记,无人认领的自行车由学校进行清理。但他们的提案仍然没有得到回应,“可能是登记管理的工作量太大了,而且也不方便管理,所以最后不了了之了。”陈健猜测。

    河北一所高校的保卫处也曾试图在自行车辆管理上下功夫,“保卫处曾向学校申请修建车棚,对自行车进行严格管理。”保卫处陈老师说。但由于校方认为,车棚占地面积太大,而且影响校园整体美观,该提议未能通过。

    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中显示,46.32%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对“僵尸车”采取了处理措施,但仅有11.9%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措施效果显著。许冰认为:“学校在‘僵尸车’问题上会陷入两难处境:不处理不对,但处理了可能会费力不讨好”。 

    2014年9月,四川一所高校将校内废弃自行车进行整修,并作为公益自行车提供给在校学生使用。但此后,该校校园记者的调查显示,这些公益车本身就是旧车改造,加之使用的学生不注意爱惜保护,它们很快就出现了没气、脱链、掉脚蹬、刹车不灵等问题。

    后来,该校完善了公益车的使用制度,并加强了宣传。尽管如此,学生李志勇告诉笔者,学校里仍有“僵尸车”存在,“部分停在学生宿舍楼下的‘废弃’自行车,学校在短时间内无法判定有无车主。没有车主捐出的自行车,学校一般不会乱动,除非很久没人骑了”。 

    “自行车毕竟属于学生的私有财产,校方处理起来不可能不考虑到自行车的所有权问题。”郜阳认为,一些校方没有采取措施,可能正是因为无法确认车辆是否被遗弃。

    “僵尸车”管理利用并无良药

    针对这个问题,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的刘锦辉律师表示,高校废弃自行车即无主自行车,在现行法律为抛弃物,任何人都可以取得,而且是原始取得。但界定自行车是否无主则是一项难题。因此,他建议:“高校在处理这些无主自行车之前一定要先公示,保证高校学生的知情权,同时,学校有必要做好对校园自行车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其被恶意盗取”。

    许冰建议,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学生自助的信息平台,有闲置自行车的学生,将联系方式放在这个平台上,本校其他学生凭借校园卡登录平台可以查询借车。或者校方对能够出借的自行车进行编码,钥匙根据编码进行保存,有意愿的大一新生可领取。

    “这些措施可以纳入学生社团的活动中去。关键是一些学校不愿意做这个活动,没有发动学生社团的力量,也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作用。”许冰表示。

    她认为,这种循环利用的解决方式,一方面是在提倡一种资源可循环使用的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毕竟空间是有限的,学生增加,‘僵尸车’的数量也会增加。新的学生来了之后又要有新的车辆产生,又会是潜在的‘僵尸车’,所以这种方式对学校的治理来讲也是积极的”。

    2015年4月,宁波诺丁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绿十字组曾经发起过一个类似的活动。该组织将校园里遗弃的10辆自行车改造成公共自行车,每辆车上装有密码锁。学生在关注了相应微信公众号后,只需发送JC(“借车”拼音首字母)、自行车编号及学号到微信平台,平台就会自动回复该车的密码锁密码。还车也是一样,发送HC(“还车”拼音首字母)、自行车编号及学号,网络平台则自动提示还车成功。

    谢佳莉是这个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她表示,当时他们会定期对自行车进行检修,在实施过程中,车辆没有出现过太大质量问题。但后来因为缺乏资金,加上学生对自行车的需求并不算多,他们的活动只做了两个学期就停止了。

    在许冰看来,学生可以做具体的维护工作,但学校也要发挥作用,比如负责管理和信息的登记。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泽东则对这种措施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在毕业生遗留的“僵尸车”中,可以整修后重新使用的车的数量可能比较少。“僵尸车”的使用年限可能已经很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整修重新使用不合规范,也不安全。

    因此,他建议,如果校方能找到车主,则请车主自行处理;在找不到车主的情况下,应由学校直接联系废品收购处进行处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黄千澄为化名)

如何唤醒校园里“沉睡”的自行车
三千志愿者扮靓上海交大校庆日
大学体检怎能“水”象丛生
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