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管窥

停留在口头上的标准化学校

温凉河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18日   09 版)

    最近我去县城Y小学听课,遇到一个过去的同事,刚进那学校大门口,她就羡慕地说:“这学校真宽敞,要是在我们学校,这院子里早就又加一座楼了。”的确,在县城里的几所小学里面,Y学校算面积大的。

    前同事现在任职的S小学可能还没有Y小学的操场大,虽然公开资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有1.6万平方米,但我觉得这个数字有点夸大;30年前建成的两座教学楼有20多间教室,但学生已从当初的几百人增加到目前近5000人,所以前两年在原教学楼前面加盖了一座教学楼。现在有40多个教学班,大多数班级都超过100人。学生做课间操时,操场已经站不下了,教室门前也全都站满了。教室也“拥挤”,学校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生均也就1.4平方米,远远低于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所规定的最低标准生均面积5.2平方米。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连走路都可能撞人,天性爱动的儿童每天要在校园里制造多少起碰撞事故?学生太多,厕所都不够用。想象一下,数百人排队上厕所是什么情景?

    就这样一个学校,还公开宣称“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和体、音、美、劳、电教器材室一应俱全,高标准配置”。如果是真的,会有多少学生享受过与“一流的教学设施”相应的教学服务呢?

    我去过那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几次,每次上课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去配合教师表演,一学期也不过几次。平时,那屋子整天空荡荡的。电脑室一次能坐下半个班吗?实验室、仪器室不怕挤坏,也未必能受得了一个班学生的“热情”。“高标准”设施不过是摆样子罢了,不能让每个学生摸几下,还不如腾空了做教室,好让孩子们稍微透透气。拥挤到这种地步,还有“标准”吗?

    让人羡慕的Y学校虽然宽敞,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不多。这所占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接近1.3万平方米、挂着省级“教育名片”的学校现有教学班56个,在校学生公开说是5000多名,但大多数班学生都超过100名,实际学生人数估计接近6000名。平均每个学生所占建筑面积也不足相关标准的一半。据县教育志记载,30年前,这所学校差不多也是这么大,建筑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左右,34个教学班,学生2700多人。当时学校院子是不是有点空旷?

    如今,这样的“教育名片”还有多少个?据我所知,整个河南省包括省会郑州也存在超大班现象,一些地级市超大班也很普遍。

    县城其他学校都不比S学校轻松多少。D学校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拥有20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位置相对偏僻一点的Q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学生1000人;E小学填埋了校外池塘才有了一个小小的操场。

    全国中小城市几乎都在面对生源暴增的局面,有难处,可以理解。但我不理解的是,为了发展房地产,政府部门气势汹汹,却一次也没有想到为扩建学校搞拆迁,也没有另找地盘投资办学校,而是让现有学校挤出一块地皮再建教学楼。如此火烧眉毛只顾眼前,应付一时是一时,能把学校建成个什么样子?有的地方把学校门前空地卖了由人开发成商业用房,也不舍得划给学校。连学校周围的居民都知道学校“好说话”,自顾自紧靠着学校盖高楼。有的学校已经成了“盆地”,居民楼甚至遮了教室的光线。

    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政府把房地产当作了“支柱产业”,却无暇顾及该配套发展的学校建设。领导们虽然时常去拥挤的校园转悠,也走过教室门口看见挤得身子都不能随便转动一下的学生,似乎习以为常了,反而总是打着官腔要求学校招收学生要“严格把关”。难道超大班是学校自己造成的?

    学校建设本身难道不是有规矩有规划吗?而且,我自以为是地想,学校建设规划也应该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吧?但规矩早已被遗忘,规划也就随时修改,审批更没谁想起来。各级领导也许就没看过什么“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是不是知道有这么一套“标准”也值得怀疑,或许知道也不当回事。没人念叨那个标准,哪个局长校长能把标准说出个子丑寅卯?最近有人在媒体上公开呼吁乡村学校建设也要标准化,该配套什么就配套齐全,多美好的梦想啊,城镇学校还没找到标准呢,哪里会让乡村抢先?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了,虽然公众反应并不热烈,但肯定会有更多的孩子要上学,政府啥时候能给孩子们准备好合格的学校呢?

残障少年随班就读:期待温柔接纳
“基础教育国际化不等同于留学预备教育”
停留在口头上的标准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