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亦君)我国基金会行业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基金会中心网今天公布了《救灾捐款用得透明吗 芦山地震三周年回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披露,截至2016年4月20日,全国共有357家基金会参与芦山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累计募集款物19.06亿元,其中筹款最多的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10家公募基金会共募得款物13.60亿元,占总量的71%。
3年来,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基金会累计支出款物15.89亿元,尚未支出的款物还有3.17亿元。披露善款流向的基金会数量由芦山地震发生一周年时的219家,增加到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部357家,增加了138家。
芦山地震发生3年来,已经有305家基金会将所募得的款物全部支出。
从披露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基金会募集的资金用于自己运作公益项目,仅有1.57%的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公益组织,助力行业分工与生态链建设。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最新数据统计,地震发生3年来,已经披露详细用途的款物达到14.31亿元,占支出总量的90%。其中救灾物资的支出是3.6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支出7.96亿元。
善款主要投向灾后重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支出总量的50%。其中,已经披露详细用途的款物达到14.31亿元,占支出总量的90%,剩余1.58亿元尚未披露详细用途。已披露详细用途的款物中,7.96亿元用于包含学校、医院、敬老院、交通设施、社区活动中心和过渡安置板房等基础设建设;3.64亿元用于大米、食用油、煮食工具、防雨布、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发放;1.02亿元用于开展小额信贷、生态农业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动;还有4505万元用于社区发展。
9月1日慈善法实施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将成为法律要求。
通过对同时参与过汶川和芦山地震救灾工作的22家基金会进行分析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发现,13家基金会信息披露更加完整,14家基金会的信息披露频率有所上升,13家基金会的信息披露渠道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