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团中央正在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从表面上看是一张成绩单,背后其实涉及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理念、工作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的重大变迁。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多年实践牵动了我校共青团工作五个方面的改革探索。
一、团学阵地体系化。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工作一直在做加法、乘法,不断加码的各种活动让我们的工作呈现碎片化的活动困局,缺少对工作的宏观把控和系统设计。在进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势必要从源头上对我们能供给学生什么样的第二课堂内容进行整体架构和系统梳理,从宏观上形成一个第二课堂的系统性体系化的阵地。成绩单制度对共青团在高校到底“能干什么”形成倒逼机制。
二、团学活动课程化。这里说的课程化,并不是说完全按照一课堂教学那样,把所有的团学活动都变成课程。而是说,应当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机理和规律,借鉴等一课堂课程育人的有效模式,对如何做好等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度挖掘,聚焦于“成绩单”的管理考核评价要求,从活动的课程化模拟、师资力量配备、教材编纂、内容的科学化设计上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成绩单制度对共青团在高校“怎么去干”形成推动机制。
三、团学工作职能化。高校共青团组织不是职能部门,但也要有自己的工作职能。职能化不是机关化,职能化并不是说共青团组织要像某些职能部门一样,而是说高校共青团工作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属性。党和国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高校共青团组织所从事的学生“志愿服务、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都与此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我们必须要强化团组织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成绩单制度对共青团在高校能“干好什么”形成牵引机制。
四、学生培养个性化。学生个性化培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常常由于缺乏具体的工作抓手和载体,沦为一句口号而无法落地。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我们对学生活动参与进行规划和引导,通过网络认证系统真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活动参与。在具体的成绩单设计中,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任职履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优、特色发展等方面给予认证,为每一名学生精准“画像”。成绩单制度对共青团在高校“可以干什么”形成规划机制。
五、工作效果社会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青年学生对共青团组织的信任、依赖有弱化趋势。究其根源在于共青团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和利益服务的水平。高校共青团组织干得好不好,学生是重要评价方。学生优秀与否,社会是重要评价方。“第二课堂成绩单”是由共青团提供的社会评价学生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可以搭建起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平台。成绩单制度对共青团在高校“干的怎么样”形成评价机制。
在高校,不存在社会团员青年在哪里的问题,但是,能否走近学生身边,走进学生心里,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通过成绩单制度,探索推动五个方面的改革,让学校共青团组织真正被青年学生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