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石油科技和信息化创新大会上,20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受到了隆重表彰。他们没有物质奖励,获得的是一枚“精神勋章”。我们撷取其中的代表人物,一同领略这些石油“创客”的风采——
只要一提起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所所长李勇,大部分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他对科研的态度严谨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凡涉及研究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精益求精。
这个在石油勘探行业里干了21年的老兵,给自己的团队定了两个“必须”:必须熟悉油田勘探动态,必须牢记关键数据。如果谁忘记了基础数据、基本资料,他会毫不客气地当众批评。
1995年从原石油大学(北京)综合勘探专业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新疆塔里木去工作。李勇先后担任十余项国家级科技攻关课题负责人,6次担任油田自研项目项目长,近年来负责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资源落实、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提升,为克拉苏盐下深层天然气万亿立方米储量大气田的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找油,就像给地球做心电图一样。”李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首先需要人工制造地震波,然后接收反射波,描绘地下的地质结构,再通过复杂的分析,论证地下有没有油……”
2003年,他开始接手负责还是勘探“冷区”的塔西南地区的油气勘探研究任务,李勇知道,团队里很多人都信心不足。但是自己和工程一刻都等不起,于是他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拿着一张张“心电图” 分析,进行演算,反复论证。
生活中,李勇还会给大伙儿鼓劲儿:“科研人员首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等待,在塔里木搞科研尤其如此。”最后李勇创新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层构造建模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高点带弹簧,圈闭带轱辘”的构造圈闭落实的技术难题。
在他们的努力下,塔西南已经从当年的“冷区”变成了如今的“热区”,从战略准备区变成新的阵地。
这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有着“杰出青年创新人才”“ 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光环的技术精英,刚入行时是个只想埋头苦干来实现工作突破的“菜鸟”。师傅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要动手,更要动脑。想比别人优秀,不是别人干8小时你干12小时,而是要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高质量的工作。”
“开了窍”的李勇下决心:岗位工作内容可能重复,但水平不能重复。他开始手脑并用,围绕如何在戈壁沙漠中找到油气藏身之处,经过不断钻研,终于在库车克拉苏构造带盐下发现了大中型气藏13个,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已1万亿立方米。
平时话比较少的李勇,只要一聊起石油勘探,立刻两眼放光,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你知道吗?目前人类的直接钻探距离最深只有12公里,与6000多公里的半径相比,我们现在勘探的位置还只是地球表皮。现在勘探过程中常见的几种主要方式,航磁探测,地面的电、磁、震探测和地下的深部钻探取样探测。”李勇掰着指头一一列举出来。
2009年,李勇担起库车项目长的重任。这又是一个“硬茬”,一系列挑战迎面而来:库车天然气勘探主攻的方向遭遇挫折,克深地区缺乏新的可钻探井位,大北气田评价连续两口井失利。
李勇没有退缩,他再次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发展和完善了一整套技术,使后来上钻的十多口探井的层位预测误差降低到2%以下,相继发现了克深5、博孜1、克深8、阿瓦3等油气藏。
在塔里木油田,李勇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能打硬仗。2012年12月24日,他突然接到通知,克深2(记者注:地名)的探明储量的申报工作要提前两个月向国家储委汇报。这个通知打乱了原先的计划,他立即和同事们重新部署工作方案。每晚深夜两三点,李勇把同事们“轰”回家休息后,自己接着在办公室审报告,实在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上一会。只用了9天的时间,他们先后完成了构造图、沉积储层、储量计算、附图附表共150件。
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彻夜不归的情况也不少。“好在父母、爱人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包容和理解。”李勇笑了笑。
随着多年工作的积累和勤奋刻苦,李勇在“找到油气”方面渐渐总结出不少独特的理念,开创了塔里木盆地致密低渗砂岩油气勘探的新局面。关于成绩,他总是谦虚地说,众多物探队员为国家石油工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己只是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