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5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华山论剑

学校领导的“通吃权”从哪里来

马得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09日   10 版)

    笔者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学校领导“利益通吃”的现象。读了董建华在《中国青年报》(2016年4月11日)上发表的《为何一些教师要争当校领导》一文,笔者觉得有些话不得不往深里说说。

    董建华在其文章中指出,一些学校出现了这种怪现象:“很多教师背后抱怨学校领导的种种不是,当面则阿谀奉承、挤破脑袋也要争取在学校获得一官半职。”这是因为,当教师和当领导在地位、利益等方面区别太大。当上学校领导,在发表文章、获得荣誉、职称晋升、取得优异教学质量、赚钱的机会等方方面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利益可以通吃。

    在中小学,学校领导利益通吃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譬如,一位享受副县级行政级别的副校长,会按照高级教师的职称级别拿工资,因为副县级的工资没有高级教师的高;而他一旦从副县级升为县级,则摇身一变不再按照高级教师拿工资,而是按照正县级行政职务拿工资,因为正县级的工资比高级教师高些。除此之外,享受行政级别的学校领导还有职务津贴。更有意思的是,校级领导的体检标准甚至都要高于普通教师。

    另外,虽然某些地方教育局规定中层、副校长、校长必须兼课,但是在另一些地方,上级却只是“鼓励”校级领导兼课。在这样似是而非的制度下,有几个领导愿意兼课?

    还有一种现象更令人深思。按理说,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带头上课,用自己的教学给普通教师做表率,在学校教学上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奇怪的是,有些学校的个别中层领导,居然可以不兼课。可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

    不仅如此,现在的某些学校领导,在兼课方面虽然不积极,教学成绩和教研水平一般,却利用关系,钻头觅缝地混入名师、名校长行列,有的不兼课的校长还混上特级教师荣誉。他们为啥这样做?因为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或津贴。

    可见,当了学校领导,既可以吃行政职务级别带来的利益,又可以吃教师职称级别带来的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在大学还是中小学,有的教师千方百计巴结讨好上级,挤破脑袋也要争取在学校获得一官半职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再往细里说,学校领导手里有提拔中层管理人员的权力,这种权力在某些时候是可以带来额外收益的。有一位中学的中层领导曾对笔者说,你以为谁都可以当上副科级或正科级中层干部吗?那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在笔者看来,所谓付出代价,是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有人给笔者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教师为了能钻进学校中层干部的行列,居然连续数年在除夕晚上八点整,准时敲开校长大人的家门,最后如愿以偿被提拔重用。

    有的学校的教师一旦当了年级组长、中层干部,评职称是绝对“优先”于普通老师的,因为学校层面的评聘权就很“灵活”地掌握在领导们手里。不仅如此,学校层面的职称评聘权,在某些校领导眼里,还是一块可以巧妙转化为额外收入的肥肉。

    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年3月被媒体曝光的安徽省宿州市一所小学校长的做法,这位校长将职称名额标价且打折向需要的教师“出售”,最终被当地纪委查处。笔者的一位乡村教师朋友今年之所以评上了职称,就是因为不得不“狠狠”巴结了领导。

    一些教师之所以一边抱怨领导,一边却下功夫弄一官半职,究其原因,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漏洞带来的权力寻租因素。假若我们把制度规定的学校领导的利益公开化,废除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且采取公开竞聘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堵住制度漏洞,堵死靠溜须拍马升迁的潜规则通道,那么,让普通教师成长为真正优秀的教师,再成长为优秀的学校领导,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笔者认为,大凡优秀教师,就应该凭真本事努力成为优秀的校长。为什么不呢?问题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能实现这样的期待?

    (作者为一线教师)

马得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09日 10 版

农村寄宿学校中的中国子代(一)
学校领导的“通吃权”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