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林浩当成一个平常孩子,就能发现他的很多选择再正常不过了,他的许多行为习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身边的许多孩子,不正是这样吗?
-------------------------------------------------------------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8年了。8年前,林浩是汶川农村的一名留守儿童,因地震中救人的事迹被授予“地震小英雄”称号。成名之后,针对林浩的批评逐渐多了起来,其中一种声音就是成名后不务学业。现在,林浩是四川某艺术学院附中的高一学生。(《广州日报》5月11日)
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林浩正是其中一个。被授予英雄称号后,林浩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到了首都北京,他还走进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会场,成为全场唯一一个举国旗的儿童。随着人生命运轨迹的改变,林浩也迎来了争议,被舆论批评成名后不务学业接拍影视作品,利用名气迁居上海等。
以“高大全”的标准衡量,有几年林浩确实没有表现出很多人“希望的样子”,甚至一些行为还让人失望。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公众理想的轨道前行。如果把林浩当成一个平常孩子,就能发现他的很多选择再正常不过了,他的许多行为习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身边的许多孩子,不正是这样吗?
传统观念里,英雄似乎不能有一点儿瑕疵,要终其一生闪耀光芒,身上不能有一点儿缺点。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革新自己的英雄观。作家伏契克有句名言概括得好:“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至于后来的路,完全是英雄自己的选择,外人干涉不得,也干涉不了。
世上有两种英雄,一种英雄“不仅比普通人有勇气,而且能把五分钟勇气无限期地延长”,他们用一生的时光证明了自己永不褪色;还有一种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别仅在于,他的勇气维持了五分钟而已”,他们一瞬间光芒四射,而在以后时光里,可能想活得轻松一点,甚至可能想放弃英雄的重担。所谓“功不抵过,过不抵功”,何况,后一种英雄的人生选择,只是相对世俗化一点,与“过”并不沾边。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抛弃模式化的英雄观。成名之后,林浩确实有过迷茫,他自己承认,“比如2008年到2010年,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了”。对这样的迷茫,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别说是一个孩子,即便是成年人,盛名之下,面对鲜花掌声,就能平静如水,不会飘飘然吗?
从报道看,林浩的许多行为还称不上离经叛道。林浩现为四川某艺术学院附中高一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全年级第一”。看来成绩还不错。即便他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不是说成为英雄,就一定要学习好,就一定要成为全能型的超人。据林浩介绍,现在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而几年前“想去学建筑设计”。这样的理想位移,也很正常,成为一名好演员,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地震小英雄”林浩也不例外。我们只要记住8年前的感动,只要他的选择没有给当初的英雄行为抹黑,具体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