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公里——从雄鸡版图的心脏北京乘飞机前往处于鸡冠位置的空军漠河雷达站,需要一天时间。
4月末这里还下了一场齐膝深的雪。大兴安岭深处通往雷达站唯一的一条公路结了冰,车爬坡一半就急滑下来,山路难行,人只好跟随山风穿行于银装素裹的白桦林里。
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常年担负“盯着天上的飞机”的任务,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成长和成熟方式“不太一样”。
“人待在这儿就是一种战斗啊”
21岁的王烃旭是漠河雷达站的一名雷达操纵员,家中独子。他出生时奶奶请人算过,说他命里缺“火”,又希望他听话平安,所以名字里有带“火”的“烃”字,“烃”又谐音“听”。
孙天宝比王烃旭还小一岁,也是雷达操纵员。上面有两个姐姐,天宝在家是名副其实的“宝”,从小到大没洗过一双袜子。
这两个早已习惯被别人围着转的“小太阳”,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围着雷达天线转。谈及此,王烃旭扭头看了一眼窗外写着“北极第一站”的连队大门,睁大眼睛说:“人待在这儿就是一种战斗啊!”
漠河雷达站所在的漠河县距离北极圈只有约13个纬度,是中国最北、最冷的地方。
这里的冬季有8个月,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7.3摄氏度,大多数时候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而到了夏季,气温会升到30摄氏度,每天的日照时间有20多个小时。
零下40摄氏度在室外跑操是一种什么感觉?
“呼吸困难!”王烃旭倒吸一口气,总结出4个字。回味一会儿他又补充说:“感觉肺要炸了。”
冬天兵器里的防冻液都会冻住,这时候人就得爬到兵器顶上手动推天线,“把天线推转起来,人也就冻透了”。
人和兵器都面临考验,兵器或许扛不住,人必须要扛住。
“我们的任务是盯着天上的飞(hui)机。”黑龙江人王烃旭笑着把“飞”的发音说成“hui”,和其他谙熟网络语言的年轻人一样。但和很多同龄人不一样的是,雷达站里的年轻人担负着守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人们常用“一个雷达兵连着一个司令员”来形容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坐在雷达舱里守着屏幕,随时搜索、发现和传递空情,保证领空不受外来侵犯。
王烃旭第一次进雷达舱工作时仅19岁,盯着密密麻麻的按钮,紧张得手心里全是汗。
雷达通过收发电磁波判断被探测目标的情况,雷达兵根据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属性、型别、数量等情报分析其威胁等级。
“如果判断错误,恰巧又是敌机,让它飞进(中国)来,那怎么办?!”孙天宝和王烃旭时刻都保持着警惕。
“你对他好,他就知道对你好”
除了要对抗寒冷和“威胁”,在漠河雷达站,更可怕的是“孤独”。
95后孙天宝和王烃旭撇掉“黑白颠倒”的生活,在雷达站里遵守着各种“条条框框”,起身落座间都透着训练有素彬彬有礼。
雷达站四周荒无人烟,他们平常“一般靠新闻感知外面的世界”。为了让战士们能够扎根“北极”,连队没少下工夫。
这里的第四代营房被战士们修得像别墅一样精致。欧式洋房的竖柱被粉刷成鹅黄色,方形和拱形的窗户被红灰相间的瓷砖包围,灰色房顶错落有致。
不过改善基础设施只是一种拴心留人的方式,根本还在于思想。
每天看完《新闻联播》,连队会以班排为单位组织学习,最近他们的主题是“两学一做”,具体指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
他们在宿舍楼的大厅里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党员公示栏”,连队党员从支部正、副书记到普通党员逐一排列,在每名党员名字的下方有党员自己立下的当月目标计划,以及官兵们留给每名党员的评价和意见建议。
王烃旭还没入党,不能参与“两学一做”学习,但他还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找到了认同感。
“比如那个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20岁出头的王烃旭掰着手指头说,“我觉得这‘四铁’是男人都该具有的。”
漠河雷达站所在的雷达某旅政委唐湘晖认为,这些兵有“清醒的忠诚”,而非“机械地贯彻”。同时他知道,想让战士们心甘情愿扎根在这里,必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尤其对90后,“你对他好,他就知道对你好”。
在这儿,老兵都特别宝贝新兵。
驻地附近的林子里有一种叫“草爬子”的虫子,会钻进人皮肤里吸血,所以去林子里种草老兵从来不让新兵去。
“哪怕是普通的登高作业老兵都抢着上,不愿意让我们上。”王烃旭比划着说。
但耳濡目染,漠河雷达站的“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1990年出生的雷达排长苗伟带过一个1994年出生的兵。“22岁的孩子得知家中老人去世,抱着我哭了一场,然后说,‘你放心吧,排长,我没事儿’,第二天照常值班。”苗伟说,“现在1994年出生的兵能照顾1996年出生的兵。”
在苗伟眼中,这些孩子的“成熟”和“担当”与身上担负的使命有关。
“一个男人最起码要能保卫他的家乡和家人”
到漠河雷达站采访当天,连队里突然铃声大作,官兵们跑步奔向兵器展开“战斗”。
王烃旭听到警铃比其他人更心惊,因为漠河雷达站身后的土地就是他的家乡黑龙江,“不说别的,一个男人最起码要能保卫他的家乡和家人”。
但除了热血,雷达站更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
研究生毕业的范甘霖出生于1988年,现任漠河雷达站副站长。读书期间,他学的专业是军事运筹学,虽然明白“将军要从士兵做起”,但来了以后没想到研究生的学历会“不好使”。
论军衔,军校研究生毕业的范甘霖初到连队就是正连职排长。“别看你是排长,说话可能还不如班长管用”,范甘霖来到“北极”突然找不着北了,“我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了,到这儿一切得从零开始”。
“刚开始没能力,但最起码得端正态度。”他为自己找了一条出路。最初范甘霖讲评情报“根本讲不到点子上”,他就白天黑夜地背法规,跟老兵请教,“你说得可能还不准,但大家知道你在努力”。慢慢地,他越来越能讲到点子上,“大家开始仔细听你说”。到现在变成不但能讲到点子上,还能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大家有事都会想问问排长”。
范甘霖清楚地记得他在雷达站的成长轨迹,如今,初来乍到时的菜鸟长成了雄鹰。
这些2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老兵的带领下,保持着漠河雷达站自建站以来连续41年情报合格率100%的纪录。
这意味着,他们替13亿中国人守住了一方天空,在军人的评价体系中,被称为“不辱使命”。而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存在被比作“空气”,平常感觉不到,却保障着每个人的生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 通讯员 郝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