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收藏

我也曾因为熟人关注而烦恼

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13日   11 版)

    刚用微博那会儿,我见过一个不大不小的专栏作家感叹:总有人见面跟我说,嗨,我关注了你很久了!顿觉惶恐不安。

    我当时发自心底地认为她在矫情,于是在底下评论:您这是在炫耀知名度吗?没想到她很快回复:要是你老公的同事、朋友的朋友都关注你试试……

    我想了想,那样的局面确实说不上得意。网络向来只欢迎陌生人,人们惯于对不熟悉的人倾诉衷肠,要是发现隔壁邻居二狗子也在默默窥视着这一切,自然会有些不爽,更何况你没准儿还发过一条关键词为“我的邻居是奇葩”的微博呢。

    倾诉烦心事,吐槽身边人,你以为面对的是样貌模糊的网友,于是只顾着肆无忌惮地顾影自怜,哪里知道被你吐槽的人没准儿也潜伏在粉丝当中。

    有个网络红人说,妈妈打电话问他最近是不是过得不太好——看他的微博感觉到的。他顿时凌乱:妈妈,你在哪里?求互粉!

    听上去挺惊悚的。

    我也曾经因为熟人的关注而烦恼,但加了V之后,竟淡然了很多。现在和我互粉的人,有同事、朋友、中学大学同学、从前的室友、亲戚家的小孩……有互动频繁的点赞党,也有从不说话的几乎让我忽略他们存在的潜水族。

    微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人人网,而我居然习惯了——只是一种交际手段而已,你说了一些话,期待得到一些反馈,虽然有时候没有反馈。

    这可能跟我的状态有关。作为一个专栏作家,我不可避免地会以身边人和事为原型。我喜欢剖析人性中微妙的部分,不管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有些刻薄。有时并不一定百分之百真实,只是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瞬间的感受,让我觉得必须描绘下来。

    这件事让我感到不安,担心相关的人见到了会有想法——我只能尽量隐去过于明晰的部分,避免发到微博上。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我写大学同学的一篇文章,被同班的女生看见了,转发到微博上:想不起班里是不是有这么一号人,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这么声情并茂地回忆我。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每个人的记忆都不同,大家只记得跟自己有关的那部分。

    也不是没出现过意外,比如我有个研究生同学F。他的体质如此神奇,以至于我们学院的女生在电梯间或者洗澡间偶遇又无话可说时,大家的话题只有F同学。

    F同学有条微博,“哥住哪儿,哪儿的楼上就多一个装修队;哥睡哪儿,哪儿的隔壁总免不了一场家庭战争……”他如此富有戏剧性, 激发了我的灵感,写了他一些轶事。发表的时候,我发现标题被编辑改成《那个苦情的胖子》。

    于是有那么一天,F同学打来电话,质问我是不是写文章把他写成了一个极品胖子。我心里一惊:你看到了?他的口气有些缓和:“是我的粉丝发给我看的,问是不是我。”

    ——那个网站在转载时去掉了作者的名字,我也并未提他真名,可是他依然看出来是我写的。

    挂掉了电话,我很快看到他更新了微博:“哥的陈年,成了姐的笑谈,小心新闻系的同学啊,你随时可能成他们选题的来源。”然后,贴着那篇文章的网址,并@了N多同学,让大家评判一下他当年是否真的是这副极品形象。围观群众纷纷评论:“真有画面感”“毁人不倦啊”“还应该写写F同学作为全班女生闺蜜的事情”……

    我的粉丝刹那间增加了七八个,分别是:班上的X同学,邻班的Y同学,Z同学的女朋友,F同学的同事……

    事情的发展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怕给F同学带来麻烦,于是QQ留言:你还是把微博删了吧。结果他很愉快地回复:哈哈,没关系,我觉得挺好的。他的微博前所未有地热闹——作为交际手段而言,八卦自己比八卦别人更强大。

    现如今,F同学已经迎娶了“白富美”,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他偶尔还来我的微信公众号看看,指点一下江山。刚听说他经营的金融类公众号卖出50%的股权,卖了30万元——现在的他,大约需要我重新认识了吧。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闫晗”(yanhanyahui)

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13日 11 版

为什么人人都要削尖脑袋进入“上层社会”
折叠时光
不可描述的父母朋友圈
那颗名为“撤回”的后悔药
我也曾因为熟人关注而烦恼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