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且力西”赛场,提起“阿卜杜拉岳普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常常半分钟内用“勾、绊、扛”的方式将对方撂倒,观众还没看清使的招数比赛就结束了;阿卜杜拉还是票房的保证,凡是有他出现的赛场,观众总是很多。
“且力西”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意为“搏斗、较量”。阿卜杜拉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全名为阿卜杜拉·吾守尔。岳普湖县是“且力西之乡”,传承民族式摔跤比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该县“且力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且力西”竞赛有点像摆擂台。参赛者不分年龄和体重,谁都可以上台较量,比赛双方的手要抓好对方的腰带,只要用扛、勾、绊等动作将对方摔倒,就算胜利。
少年时代的阿卜杜拉就身材健硕,双臂粗壮有力,他身高1米86,能够轻松扛起两个壮年男子才能吃力抬起的一麻袋苞谷,盖房用的近百公斤的长木,他一只手就能拎起来,“大力士”的绰号在村民中流传开来。村里的重活儿累活儿大家都找他干,好脾气的阿卜杜拉从不推辞。
越来越多的人说阿卜杜拉像极了他的“摔跤王”外公。阿卜杜拉的外公在岳普湖县阿其克乡是一个传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是村里的打馕师傅。一次,阿其克乡的摔跤手去喀什地区的赛场较量“且力西”,全都输了,于是他们找到正在打馕的阿卜杜拉的外公去救急。
阿卜杜拉的外公震惊全场,他连胜了25局,最后无人敢上场与其比试。
阿其克乡位于岳普湖县境南部,维吾尔语意为“苦水”。村子里有片松软的沙堆,成为村民天然的“且力西”训练场。害羞的阿卜杜拉从不上场,只是远远观望着研究摔跤的技巧。阿卜杜拉18岁时,有一次被村民们激起了斗志,他连胜7局,体会到“且力西”的独特乐趣,第二天开始就成为训练场的常客。
阿卜杜拉常常想,“我难道要一直在乡村的角落里生活?什么时候我能成为有名的人物,走出这片荒漠?”
乡里热爱民族式摔跤的体育老师自愿当起了阿卜杜拉的教练,开始带他参加各类“且力西”比赛,所有人都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摔跤王”外公的继承者。
24岁时,阿卜杜拉在喀什地区接受了专业的民族式摔跤训练,每天除了五六个小时睡眠时间,他几乎都在训练。为了加快速度,他常常跑得双腿失去知觉,腿部受伤时,他就训练其他部位。
2008年,在和田的一场民间“且力西”擂台赛上,阿卜杜拉获得了第一,很快“阿卜杜拉岳普湖”的名声就传遍了整个民族式摔跤圈,他开始有了声誉。
对阿卜杜拉来说,最难打的一场比赛是和一个内蒙古选手,双方拉扯着盘在腰间的布带,使用扛、绊、勾的技巧,对方都纹丝不动,胶着了半个小时后,趁对手移步时,阿卜杜拉用勾脚方式瞬间撂倒了比他重40公斤的对手。
今年5月4日,历时4天的新疆首届“儿子娃娃”摔跤冠军赛结束,全疆22支代表队的200多名摔跤选手激烈竞争,吸引现场观众达12.6万人,开幕式当天破了“民族传统单项赛事观众人数之最”吉尼斯世界纪录,30岁的阿卜杜拉获得85公斤以上级别的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摔跤王”。
赛场上,幽默的解说员不忘和现场观众打趣:“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喜爱阿卜杜拉,可惜今天是在一个几万人的体育场,观众们走不到赛场里面,否则阿卜杜拉的面前早已经堆满几万块钱了。不过劝告你们,千万别以折纸飞机的方式扔钱,否则其他选手会嫉妒地抢的……”
看过乡村“且力西”摔跤的人都能够理解维吾尔族老百姓对“且力西”的喜爱,只要有摔跤比赛,马上就有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上台较量的人络绎不绝,绝不冷场。台上摔得热闹,台下看得欢呼雀跃,胜者还会得到许多观众的奖励,大多人把现金献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28岁的阿瓦提摔跤手买买提江·阿不都赛买提曾见识过岳普湖人对“且力西”的痴迷。5年前,他受邀来参加岳普湖一个私人组织的比赛,一个庭院内挤了3000人,他感到很惊讶。
不过这次,见多识广的解说员还是低估了阿卜杜拉的影响力。当他身披红花,绕场一周,向观众席挥手时,全场起立高呼“阿卜杜拉”,粉丝们纷纷冲他抛撒红包,有人将纸币折成纸飞机飞向阿卜杜拉。据统计,阿卜杜拉共收到12.5万余元红包。
“观众们为什么喜欢阿卜杜拉,一是他的摔跤技巧,二是品德。”喀什地区运动学校摔跤总教练阿不都艾尼·那迪尔说,因为“且力西”不限年龄,有的摔跤手为了展示自己有力气会下狠手,而阿卜杜拉从不这样,面对较弱的一方,他总会保留实力,摔跤时把对方轻放在地上。
“我的心特别软。”身材魁梧的阿卜杜拉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而且,我也会变老,速度和技巧会渐渐变弱。”
如今,令阿卜杜拉骄傲的是,“和外公相比,我赶上了好时代,能够走出乡村,进入国内、国际赛场,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且力西’摔跤,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阿其克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跟着阿卜杜拉学习。现在,阿卜杜拉义务教授的徒弟近50人,23岁的阿不拉江·买合苏提和该乡很多热爱摔跤的年轻人一样,成为阿卜杜拉的影子,阿卜杜拉在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钻研学习“且力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