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界快递

修志问道 启迪未来

杨海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3日   02 版)

    时值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中国地方志学界佳音不断——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8周年之际,《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出版,国家数字方志馆揭牌暨“方志中国”展览在国家方志馆揭幕,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成功举行,4个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在北京同时召开。

    国务委员王勇在讲话中指出,《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国家层面组织、针对特大自然灾害编纂的专题性志书,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景式地展示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历史过程。该志书共11卷13册、约1400万字,它的出版发行对于促进和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丰富和发展地方志编纂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勇强调,要进一步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在全社会进一步传播开来、生根发芽;要进一步研究总结好汶川抗震救灾经验,不断完善近几年探索形成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传承弘扬修史修志优良传统,科学组织实施好《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指出,国家数字方志馆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方志馆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国家方志馆要立足于全国地方志系统,放眼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把馆藏资源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通过不断优化馆藏资源体系,确立国家方志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的文化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回顾延续两千多年的方志发展史,地方志编修之所以能持续不断、连绵不绝,与行政推动分不开,与“官修”传统分不开。2006年《条例》的颁布实施结束了地方志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是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地方志编修工作从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新阶段和大规模、正规化修志的新时代,对于建立修志工作长效机制,保障我国地方志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条例》颁布实施10年来,地方志法治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坚持依法治志”就是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与必然要求。它意味着全国地方志事业从依法修志走向依法治志,纳入法治轨道。

    参加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的学者们纷纷表示,“国有史,邑有志”,中国自古就有注重编史修志的传统。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为承传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这一古老文化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方志工作者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懈努力,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变革时代
修志问道 启迪未来
三分之一世纪中国青年巨变
中国道路与青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