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在十堰市民服务中心,穿着中山装的刘雁飞一下吸引了正在当地调研的李克强总理的目光。
听说刘雁飞是做旅游的,总理拉着刘雁飞的手说十堰山水环境不错,“你的旅游做得怎么样?”
前些年,刘雁飞从建筑、房地产领域转型做旅游,在十堰市郧西县打造了4A级的五龙河景区,还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去年吸纳全国各地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刘雁飞说,投资时就看好十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厚,而十堰大力推进的治污护绿让环境不断改善,近几年,景区游客节节攀升,“今年预计将突破30万人”。
十堰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刘雁飞带来了创业的新机遇,而且还为“东风汽车”的回归奠定了基础。
车:站到新的起点和高度
2013年,中外两大商用车巨头——东风汽车集团与沃尔沃集团在北京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两年后,合资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落户十堰,启动了这座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说起这次“联姻”,十堰市委书记周霁更愿意谈及的是背后的两个细节。
在全国多地选点后,沃尔沃集团多名高管来到十堰,他们不仅看中这里厚重的历史和汽车文化,更看中当地政府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环保是沃尔沃集团三大核心价值之一,是他们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评价标准。
“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让人印象太深刻!”沃尔沃集团董事会主席思文凯、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罗夫·佩尔森坦言。
另一个细节是,考察的视角甚至触及到了医院,考察团用英文调研,医生们对答如流。不断招才引智,在中部地市拥有6家三甲医院的十堰,公共服务让沃尔沃的高管们吃了颗“定心丸”。
东风迁走“两个总部”后,又迁入一个“总部”。历经数载的锤炼,车城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
凤凰来栖的背后,记者梳理发现,10年时间,十堰经历了三任市委书记。不同于一些地方“一任领导一套规划”的做法,绿色转型成为十堰三任领导班子一脉相承的执政理念。
10年前,时任市委书记赵斌首次把“生态立市”提到与“工业立市”并重的高度。
其“车、山、水”的“三张牌”理论广为人知:“汽车牌”,利用原有汽车产业优势,“服务东风、发展本地”,对周边区域经济产生强大辐射力、牵引力;“武当牌”,利用武当山等独特资源优势,发挥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聚合作用;“南水北调牌”,以环保为内核,以水流为纽带,吸引京津冀经济圈的资金、技术等,发展水电、医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
其时,十堰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护水治污,保“一库清水北上”成为十堰新的历史使命。
水:让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
黄姜产业的治理为十堰转型早期壮士断腕的决心写下注脚。
“激素之母”药用植物黄姜,一度是十堰县域经济的支柱。高峰时期,全市从事黄姜产业的人员达125万人。
然而,2007年8月,十堰市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引发舆论哗然:全市69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停。
十堰市委、市政府的账本中记录下另外一组数据:由于生产工艺落后,黄姜加工过程中废水所流之地,漂满白色泡沫,散发出刺鼻异味,治理后每年将减少280万吨废水和5万吨废渣。
“生态环保是底线。”十年中的第二任市委书记陈天会提出“绿色崛起”理念,要让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社会公众的追求。
护水治污,绿色发展,一条河的变迁,或许是其中另外一个缩影。
在茅箭区村民杨宽心记忆中,家门口的马家河,以往就是一条“有名的臭水沟”,成为周边厂区与居民的垃圾场,路过只能掩鼻而行。
2012年,十堰市启动水质不达标河道治理。而今,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花香阵阵,成了年轻人拍婚纱照的好去处。
为推进5条不达标河流的治理,十堰在体制机制方面探索创新:2013年,市里成立高规格环保委员会,市委书记周霁任第一主任,在全国率先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湖北率先出台《十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增加生态文明指标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
十堰先后聘请15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在内的水污染防治专家作为顾问,帮助研究制订治理方案。目前,十堰正有序将境内95个污水处理厂全部过渡实现第三方运营,这意味着,从此政府专职裁判而不再兼任运动员。
近3年来,十堰累计投入17.47亿元,整治590个排污口,建成清污分流管道1000多公里,清除黄姜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关闭转产规模及以上企业560家。大到管网建设、河流治理,小到乡镇污水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整治等,全部纳入全境治污工程。
山:从无序开发变为有序整理
土地制约之痛,长期困扰着十堰。对于92%地域是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十堰,开山造地的冲动由来已久。
在十堰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东风总部搬离时,丢下一句话,“如果有300亩平地,我们就不走了”。
如何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发展,又保护林地?如何将山地整理由过去的无序开发变为有序整理?
眼前的现实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不开山,产业发展的地理空间受限;但如果一个地区遭到破坏,很难再恢复。
经反复论证,2007年11月,十堰按照“科学规划、生态优先、集中开发、规范利用、节约集约”的原则,对部分低丘缓坡实施山地整理。当年至2012年年底,十堰城区累计开发建设用地约6万亩。
然而,其间开山开发的冲动和护山护绿的理性拉锯战不是没有发生。多年前,十堰的“开山造城”运动一度还引发了全国众多媒体的质疑。
山开多了,很容易停不下来,限度在哪?十堰市委书记周霁思索。
“没有绿色就没有发展,绿色决定生死。没有一方山水承载,十堰不可能有后来的汽车城,而破坏了好的生态,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在周霁看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关键是人的观念要转变。
周霁曾做过一件特别的事。他租来一架直升机,把十堰市主要干部运到十堰上空,换一个角度看十堰。
“原来,从天空俯瞰,我们的家园竟满目疮痍!”干部们在空中重新打量十堰,视觉的震撼冲击着传统发展观,“保山保水保生态”成为更大范围的共识。
而今,刚刚拥有了地方立法的十堰,把首部地方法规用来锁定在城区山体保护上,要用制度来抑制开山冲动。
正在起草中的该法规草案,涉及308座山体的分级保护规范、保护区内禁止事项,设定了受损山体修复规范,山体保护明确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设定责任追究和处罚规范等。
“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山体”也被写进《2049远景战略规划》。《规划》明确,十堰长远规划要保持山地城市特点,发展与之相适宜的产业;要避免“削山造城”;“不继续在老城区开山建设”;在新城发展中,因地制宜、以生态环境评价优先,“对需要保护的山区划出保护红线,禁止开山建设”。
“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蓝图清晰可见
近年来,湖北省GDP排位在全国不断前移,而十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指挥棒下的成效,短期内必然难有体现,地方主要领导不是没有压力。
周霁回忆,2014年度十堰GDP900多亿元,差一点到1000亿元,到省里开两会,看到“千亿元户”地市,自己也一度“有些压力”。
让人意外的是,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王国生一同出现在了十堰代表团。李鸿忠表扬了十堰作风实,财政税收质量高,“再抓科学发展,就心安多了”。
形势日新月异,昨天的蓝图,今天是否还管用?
“几任领导都在继承中有创新,但注重生态、绿色发展是内核,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没有变。”在十堰市政研室副主任欧阳山看来,如果哪一任领导班子搞短期行为把接力棒丢了,十堰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十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底气。十堰一项新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1120亿元。其GDP的排位也挤进了全省八强。
东风汽车、武当山风景区、丹江口水库为这座城市构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车城转身十年,“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蓝图清晰可见。
本报武汉5月23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朱娟娟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