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什么样的“超级英雄”更受欢迎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4日   02 版)

    他们身上那些真实而不那么“高大全”的属性,不仅无损于他们的英雄气概,反而更让他们的英雄义举显得可敬可叹。


    近日,《美国队长3》在国内上映,再度引发了“超级英雄”热。2012年《复仇者联盟》在华上映后的几年里,同类电影屡次取得佳绩。这些电影取得的成功,不由令人思考:为什么好莱坞的“超级英雄”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号召力?这类电影成功的要诀是什么?

    《美国队长3》最大的长处,是对片中“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在片中,既能看到刚正不阿的“美国队长”,也能看到盾牌背后那个深受友情撕扯的二战老兵;既能看到智勇双全的“钢铁侠”,也能看到盔甲之下那个脆弱敏感的“有钱混蛋”。即便是那些起陪衬作用的次要角色,我们也能同时看到“英雄”的飒爽英姿和普通个体的真性情——“黑豹”是一个以为父报仇为己任的孤高行者,“蜘蛛侠”则是个经历青春期躁动的贫嘴高中生……这些细节让“超级英雄”接上了地气,因而变得鲜活、真实了起来。这种唤起观众共情、共鸣的能力,正是一部电影“好看”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的英雄大多都是虚构的,很多拥有字面意义上的“神力”,但剧作者一定会力图还原他们的“人性”。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有真实的原型,反而常常落入过分“神化”的陷阱。观众们喜爱的英雄类型,恰恰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近乎完美的“神”。

    这里面的原因很好理解——世界上并不存在超凡入圣的完人,观众们自己不是这种人,很多英雄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神”。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和其他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机和场合,展现出了自己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从凡人中产生,一旦脱离了凡人的特性,“英雄”形象就走上了神坛,只能让人仰视,而无法让人亲近和效仿,自然不能激发共情与共鸣。

    当英雄在影片中只表现“大义”而无视“私情”的时候,当人物的内心世界完全被宏大叙事掩盖成为陪衬的时候,英雄们的“人性”就失语了。这样的作品要感染观众,恐怕十分困难。

    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也成功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亮剑》中的李云龙,《集结号》里的老兵谷子地,《千钧一发》里的拆弹专家老鱼,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当代的,也有过去的,有的由真人真事改编,有的取自特定历史原型,也有的完全是艺术虚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真实。他们身上那些真实而不那么“高大全”的属性,不仅无损于他们的英雄气概,反而更让他们的英雄壮举显得可敬可亲。

    英雄,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国不缺少英雄,但影人们有必要去思考:银幕上究竟需要哪种“英雄”?这个答案不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就在亿万中国观众的心里,影人们须聆听和理解。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24日 02 版

别把诺奖级成果归结于“十年不发表论文”
虚假大学:年年曝光年年有
请尊重农民的选择权
听你说
国企前高管一亿元家产须说清楚
什么样的“超级英雄”更受欢迎
您忘了,我的毕业论文还是您指点的
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