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反转新闻”是一种媒介素养教育

程曼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5日   09 版)

    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到刷屏级的“痛斥”和“质疑”,尤其是涉及专业知识时,先停一下,留个神,而不是急着挽起袖子,跳进汹涌的舆论之河——这一秒你以为是顺风顺水,下一秒是非对错就调转了方向——这就是如今常见的新闻反转,在专业领域尤其如此。

    近来一例是这样:陕西摄影师胡武功撰文质疑文物部门人为破坏唐陵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上那千年包浆,不见了。”“陕西文物部门思想觉悟高,用科学方法去掉了封建主义的千年尘埃,让我们看到了纯洁的中国特色文化。”这篇对文保部门讥诮讽刺的文章,在始发的微信公众号上被阅读了10万次以上,并被不少媒体转发。

    但第二天,陕西省文物局回应称,文物部门并未安排“清洗”,石像的白色表面主要是空气污染和酸雨所致。

    隔一天,胡武功也通过媒体道歉,称自己“缺乏文物常识,也不懂文物保护技术”,没有“仔细求证”,“愧对广大网民”。

    这条很快尘埃落定的热点新闻,只是近年来各种“新闻反转”案例之一。舆论场吵吵嚷嚷,不时反转、再反转的“剧情”着实让很多人头疼。

    首先头疼的是“始作俑者”。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熟练使用自媒体工具,每一个发言者,都可能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驳斥。这就像对着暗流汹涌的舆论之河投一颗石子,如果不去“仔细求证”,很可能最后被溅一身水的是自己。

    前两年,类似的反转也发生在一位27岁的湖南湘潭孕妇死亡事故之后。家属愤怒地向媒体描述这位孕妇口吐鲜血死在手术台上,他们砸门而入时,医生和护士不见踪影。

    而之后的报道呈现了另一些细节:发现孕妇羊水栓塞,院方征询家人意见是否切除子宫,婆婆怕影响生二胎,使手术延迟。许多医务界人士也写文章科普“羊水栓塞”,这是一种发病突然、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的疾病。

    此类事件共同勾勒了现在的舆论环境:牵涉其中的各方都有便捷的发声渠道,“热点”的挑起者,随时面临被“打脸”的风险。

    头疼的,还有无端被批评的专业人士。千年石人石马的“新闻”,就惹到了一些自称是文博专业的人士:“我气胡武功身为公众人物不对自己的看法进行核实就‘生气’,似乎对专业问题的非专业生气已经成了一种态度,一种‘政治正确’。”

    看客也很头疼,朋友圈被你来我往的争执刷屏还在其次,万一哪天自己一不小心转发了什么后来反转的信息,加了几句义愤填膺的评论,岂不“打脸”?要想不跟着犯傻,就得辛苦自己,评论前最好看看文章里的观点是否平衡,或者额外查点信息求证一番。

    尽管让这么多人“头疼”,反转新闻其实也能带来实惠。在事物被抛到舆论之河里反复洗刷,磨光锃亮,呈现出不同面向的同时,公众也有机会了解很多难得知晓的专业知识,关注到一些平日被忽视的议题。

    比如“羊水栓塞”这个本来十分冷僻的病症,在湘潭孕妇事件后,其病理特征、发病征兆、预防和救治措施都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胡武功的质疑也让文保人士借机向大众介绍了露天文物的保护现状。千年的石人石马并没有被人为清洗,而露天文物保护这一专业议题,却得到了另一种观点上的清洗。

    更大的实惠是,对置身于信息波浪的普通人来说,闹哄哄的反转现象正渐渐让人学会更加审慎地对待涌到面前的信息。在一次次目睹新闻反转后,有思辨思维的人,会更加注意观察事物的多面性。在这个“媒介时代”,这其实是一种实践中的媒介素养教育,身处其中的我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说来这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独有的新鲜理念。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就指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即使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是一种谬误”。

    在网络发达之前,“窒闭”某种信息是相对容易的。现在则不然,因为发声的门槛低了,渠道多了。多元的局面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普通人对专业问题的“非专业生气”更容易了,造就了石人石马“千年包浆”被洗掉的误会;“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规律依然适用,“坏消息”往往比之后的更正流传更广。

    但我依然相信这是有意义的。今天洗了文物的这一点,明天洗了医学的那一点……哪怕每一次,“反转新闻”带来的洗刷只改变了一个人,使其不贸然跟风,不妄加指责,而是通过求证做出自己的判断,个体和社会就多得了一点实惠吧。

“反转新闻”是一种媒介素养教育
贴吧大战静悄悄
新闻眼
白雪皑皑若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