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一架飞机稳稳降落在石家庄正定机场,飞机上载着从澳大利亚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上凯旋的中国陆军射击代表队。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6年澳大利亚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中,由中部战区陆军指定第27集团军组队的陆军射击代表队,以顽强精神和过硬素质,完成澳方设置的步枪、手枪、机枪和狙击步枪4个枪种34项比赛,夺得11个项目中的35枚金牌,17个项目中的54枚银牌,6个项目中的7枚铜牌,在作战部队抽组类参赛队中获得金牌和奖牌数最多。
澳大利亚国际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是由澳大利亚国防部组织的国际著名赛事,以贴近实战、全面考验官兵在多种条件下的射击能力而闻名,历届比赛均邀请高水平射击技能的世界军事强国参加,是世界各国军队一致公认的陆军轻武器技能权威赛事,代表国际轻武器射击竞赛最高水平。今年是中国陆军射击代表队继2013年后第二次参赛。
“二次出征难度不减”
8名步枪手、2名手枪手、2名机枪手和2名狙击枪手,就是这些90后官兵,在5月3日至20日的澳大利亚赛场上,取得35金54银7铜的优异成绩。与他们比拼的,是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在内的18个国家的20支队伍,其中还不乏使用特制枪支的国家军事射击专业队。
中国军队是“二次出征”,上次参赛是在2013年。彼时,中国军队首次亮相即一鸣惊人,共摘得10金7银23铜,打破了该项赛事举办以来外国射击代表队首次参赛的获奖纪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射击队里有部分队员在2013年参加过这项赛事,但再次站上国际比武的赛场,他们还是觉得与往年大不相同,难度和挑战丝毫未减。
“步枪组几乎所有课目的规则都改了,到了赛场才临时告诉我们详细要求。”2013年曾赴澳参赛的射击队员黄庆,对今年比赛规则变化印象深刻,“射击条件一变,很多人都不知所措了”。
因为规则变化太大,连负责组训的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和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教授们也急得直上火。
机枪组队员刘忠忠曾在2013年获得“轻型支援武器进攻赛”冠军,有参赛经验,对比赛条件、场地、环境以及现场情况处置非常清楚。但走上赛场,刘忠忠猛地发现,自己之前的参赛经验用不上了。“很多规则跟2013年的不一样,一些动作、课目平时也没练过。”刘忠忠坦言。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比赛比2013年时更加突出临机性、对抗性、实战性和公平性,对队员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上次比赛中机枪手不用参与手枪射击,但今年要求机枪手也参与手枪的比赛课目;曾有一个机枪比赛的课目要求参赛选手在20秒内射击完毕,但今年要求在12秒内完成……据统计,比赛在射击靶图靶型、射击时间、射击姿势、射击距离和携带背具等方面均有变化,34个课目中有30个课目比赛条件发生了大幅变化。
“不同距离、不同姿势、不同条件下都要射击,而且还要打得快、打得准,这个比赛十分贴近实战!”机枪组教练马志杰介绍,今年的比赛对队员的应变反应能力和战场适应能力考验很大。此外,还有5个课目没有提前告知明确的比赛规则和条件,难以组织针对性训练,完全检验队员的临场发挥能力。
“连课目都不提前说明,这其实才是最难的,也最考验综合实力。”2013年曾随队参赛的射击队翻译张豫说,这给比赛平添了更多变数。
“他们有自己的减压方式”
规则的变化和不确定,让射击队员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尤其是首次出国参赛的队员。
“从我爷爷到我爸再到我,我们家三代人都当兵,我是第一个能出国比武的!”说起自己的从军经历,队员陈坤鹏颇为自豪。但出乎预料的是,在集训进入倒计时阶段,他的课目考核成绩不仅没提高,反而变差了。
“太散了,还有3发打飞了。”4月20日下午,看到自己的窗口靶射击考核成绩后,陈坤鹏紧皱眉头,手上忙着把已经被子弹打烂的靶纸用胶水糊上。“以前3个窗口靶都能命中,但这两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这时离出国比武只剩10多天了,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很可能会在比赛中败北。
作为陈坤鹏所在的步枪组教练,宋宏章曾多次指导队员参加国际比武。根据他的观察,在训练中后期出现这样的成绩波动,大多是因为大赛迫近而逐渐累积的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可能还会传染给其他队友。
出国参赛前,机枪教练马志杰也分析说:“队员们的动作和技能已经基本固化了,但心态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更需要的是调整队员们的心理状态。”
为此,教练们没少“使坏招”:有时教练组会在队员训练时故意多给或者少给1发子弹,以此影响队员在射击中的节奏或心态;有时则会临时加入比赛大纲上没有的英文口令,来考验队员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对军事英语的理解能力。
为缓解越来越大的比赛压力,队员们也有自己的办法。
机枪组队员张建丰喜欢在晚上擦枪时听英语,他说这个办法一举两得:“既提高了听力,也分散了注意力。”而在实际比赛中,他会把第二天比赛的详细规则和应对办法写在纸条上,贴在袖口边,“比赛前就拿出来看看”。
步枪组队员周栋、孙金龙等人则喜欢在宿舍一边擦枪,一边讨论白天训练的得失,以此增进信任和默契。偶尔,他们也会听一些激昂澎湃的音乐,把声音开到最大,然后跟着音乐唱起来。
狙击组队员侯国领和张涛在赛场上沉默寡言,甚至在夕阳西下结束打靶时,也很少主动与其他队友交谈。用教练王岐朋的话说,“他们有自己的减压方式。”
教练的判断很快得到了应验。“回到宿舍,我们会聊点家长里短,相互调侃一下。”张涛告诉记者。
对心理状态的种种训练,在赛场上收获了应有的效果。“这次出国比赛,每个人都能拿着奖牌回去!”教练在比赛前的鼓励,帮助队员在比赛第一阶段狙击手射击中,夺得2金3银2铜,之后队员们的信心越来越足,越打越好。
“白加黑、五加二”
从3月5日集训到4月30日出国,留给队员们训练的时间并不多。用刘忠忠的话说,备战集训是“白加黑、五加二”的连轴转——白天练流程熟悉比赛条件,晚上打基础固化射击动作,队员“宁可倒在训练场、绝不输在比武场”的口号被广泛传播开。
集训队按照“训练标准高于比赛、训练强度大于比赛”的思路,坚持每10天休息半天,每天训练10个小时以上,一个动作白天夜间反复强化上千遍,日均消耗弹药1.2万发,72件武器达到使用寿命,把人体生理、枪支性能逼到极限。
“大家都发扬了敢于吃苦、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据现场保障干部吴超统计,步枪、手枪、机枪、狙击步枪的4个训练场每天消耗靶纸大约1000张,其中还有很多靶纸被循环使用过多次。“一个下午就要喝掉两大桶水,体力消耗太大了”。
“枪打得多了,肌肉都成一种习惯了。”刘忠忠的双手满是老茧,摸上去硬邦邦的,因为要抵着枪托,右边肩膀上也出现了一块老茧。可越是临近大赛,他越感觉之前的训练量不够。
曾多次参加国际比武的侯国领也有类似感觉。因此,在正式进入集训队后,他把自己中尉军衔摘了下来。“将连长身份放下,把自己当个兵看待”。
“在保证量的基础上,还要保质。”集训指导组领导介绍,他们曾组织了2013年赴澳大利亚、2015年赴文莱国际比赛备战集训工作,积累了一套成熟经验,培养出了会组织领导的首长机关、一批熟悉国际比赛规则和科学组训的教练员队伍、一批能熟练进行单兵应用射击和班组战斗射击的优秀人才、一批会精细高效保障的骨干队伍。
在训练场上,队员间也经常相互切磋支招。
步枪场上,队员要射击在200米外随机出现3秒的目标,非常考验随机应变能力和快速瞄准能力,难度相当大。由于在2013年的比赛中没有出现过,一些老队员一开始也不知如何应对。
“目标随意出现,怎么才能最快定位?”“要先用肘来大致确定方向,然后用手来精确定位,用呼吸来修正射击精度。”训练结束,队员孙金龙和李玉兵坐在靶场的沙袋边交流心得。
为了在比赛中发挥出最理想的状态,队员和教练还做了很多“微创新”:为了防滑,在步枪的握把上贴上了摩擦垫;为方便携带和使用,把88式通用机枪的脚架从三脚改为两脚;步枪枪管容易发烫,就缠上一圈圈的黑胶布,还能起到防滑的作用……
从集训指导组到保障人员,再到队员,所有人的努力为陆军射击代表队最终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时隔3年,射击队员再次以精彩表现给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赛组委会主席在颁奖仪式上评价:“中国军队以全新的面貌参赛,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表现出极高的职业道德水准、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高超的射击技能,打出了世界波,让我们感到吃惊。”
赛场夺金后,凯旋的队员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5月23日下午,14名射击队员返回第27集团军某大队集训地,都理了发,用队员陈坤鹏的话说,这是“告别过去,回到现在”。因为第二天下午,他们会回到原来的部队和岗位上去,继续开启新的“奋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