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毕业生跑赢职场背后的成才密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7日   06 版)

    学院综合楼 图书馆

    3D打印机实验室

    毕业季临近,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吴汉为自己的大学四年完美收官——从众多一本二本甚至研究生中成功杀出,入职特大型央企武钢集团担任工程技术人员。

    大学期间,吴汉加入该院专业教师和热爱科技创新的学生组成的“PI”团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其作品“手机蓝牙控制的智能小车”获第十届“挑战杯”湖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三等奖,作品“多功能教学用尺”获2014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作品“饮水机的自动上水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作品“小型养殖自动化系统”获校内科研立项。

    得益于学校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吴汉的大学生活如鱼得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求职的杀手锏。

    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像吴汉这样PK掉一本学生到大公司就业的“金凤凰”不在少数。他们为自身赢得较高职场起点的同时,也为学校擦亮了就业这块招牌。这一现象令人欣慰更令人深思:在不少高校向就业问题喊“难”的时候,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保持较高就业率的背后有何独家秘笈?

    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铺就平坦“成才路”

    5月上旬,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专家组在该校考察指导工作期间,对学校各项工作走在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给予高度评价,“贵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

    近年来,企业的“用工荒”与高校的“就业难”的矛盾日渐突出,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专家们在此次考察中找到了“答案”。

    “学校上下积极谋划,就业政策不仅与教育部提出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求对接,更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这个大‘晴雨表’,确保学校就业工作‘顶层设计’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落地生根’。”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校长吴永桥说,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抓好就业工作,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平坦的“成才路”。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注重彰显办学特色。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在创办之初借助举办学校的优势学科快速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丁成忠说。近年来,学校根据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和重点学科专业作主导,重点发展6大专业集群:化工与制药专业集群、汽车工程专业集群、信息技术工程应用专业集群、机电工程专业集群、土建类应用技术专业集群、国贸金融类专业集群,这些集群都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学生是学校的名片。为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每年对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提质升级”,精心修订,形成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个性发展、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综合教育”为核心的“六模块”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学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除了校领导亲自跑市场外,该校每年给各学院院长布置了一项“硬任务”:每年寒暑假须深入就业一线走访调研学生的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让各个学科的学术骨干们既读“圣贤书”也闻“天下事”。

    “在主动出击市场调研、感知业界发展脉搏的同时,也能发现本专业人才培养亟需改革的‘软肋’。”丁成忠副校长表示,每年秋季开学后,学校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召开教职工暑期调研反馈会,审时度势,在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上真正做到“因时而变”,主动适应行业人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引入“源头活水”。

    校企合作显神威,学生提前一年就被预定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是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近年来不仅与全国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而且逐渐探索出基地实习、项目驱动、“双证”培养、实训外包、技术引入、特色订制、定向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着供需脱节、单向实施等‘一头热’的现象,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从‘一头热’到‘两头旺’的转变,我们没少下功夫。”谈及校企合作,校长吴永桥表示,学校积极探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努力实现从“企业可以为我做什么”或“企业需要我做什么”到“我们双方需要一起做什么”的转变,在鼓励师生“走出去”实践和企业优质资源“引进来”的过程中,实现校企合作取得“1+1>2”的效果。

    学校与企业“牵手”合作开办的“就业订单班”便是校企双方深度合作的生动体现。校企双方联合对学生的课业、学业、实习进行“一条龙”式的考察、规划、跟踪、培养。企业可谓“深度介入”——参与了专业调研、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日前,学校联手企业开办的“华茂纺织机械班”、“东风精铸班”、“中药营销班”、“天风证券班”、“正源光电子班”的学子已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如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联合广汽、东风扬子江、汉龙汽车等企业开办的“订单班”就业形势更是喜人:今年汽车工程学院2017届毕业生已有85%的学生、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方向所有学生已经提前一年被企业“打包预定”;商学院的“九州通物流班”、“新航线跨境电商班”、“高顿财税订单班”的培养效果更为显著,学生从大四起便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反响好、认可度高。

    此外,学校在推动校企合作过程中坚持“应用性、行业性、实践性”原则:汽车工程学院与东风扬子江公司实行的“双导师”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与东琅公司合作建立校内景泰蓝实训室;外国语学院与传神公司合作建立“华夏译坊”;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校企共建“BIM实验室”;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装联工艺实训中心”项目等。同时,学校依托地处光谷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软件园、科研院所、生物医药、汽车、机电产业园、金融机构展开合作,为大批毕业生实习就职广搭平台。目前,学校与武汉人福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重型机床有限公司、东风汽车、三江航天等近200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有实习(实训)基地128家。这些基地不仅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蓄水池”,成为吸收毕业生的“大户”,更在深度合作下为学生搭建了就业“立交桥”。

    培养一批“创霸”,校园创业热潮涌动

    今年3月,该院电信1141班学生左帅在学校一次创业沙龙活动中,嗅到“互联网+驾考”的商机并有缘结识“优驾学车”移动终端平台合伙人,走上创业路,与5名同学合伙成立了“优驾学车”子公司。

    无独有偶,从偶然注意产品外包装质量问题激发创业灵感,到带领团队潜心研发科技“人眼”智能识别产品质量,该校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熊勇嘉用短短两三年时间创立公司,如今即将毕业,他的公司已与上海、江苏等多个大型企业合作。

    近两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一拨又一拨的学生积极响应,争当商海弄潮儿。

    “当前,学校就业工作进入转型期。我们由过去单纯地抓就业或抓创业,转向就业、创业一齐抓,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海民说到,为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分别从创业氛围、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培训、比赛参赛等方面进行全面扶持。

    仅就过去的两年,学校举办多场高质量的创业讲座和沙龙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创业氛围。多位名人莅临讲学,与学子畅谈创业心得、共话“商海浮沉”,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增加了学生创业砝码,更激励了学子们创业的激情和斗志。    

    从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到聘请业界大咖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再到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大胆“试水”进行真刀实枪的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学霸”,更培养了一批“创霸”。5月8日,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湖北分区成绩揭晓,该校共有5个项目入选比赛。其中,机电工程学院学子孙攀、熊爱国、张恒创作的作品“零币自动分拣包装机”在全省28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以第7名的好成绩荣获省赛一等奖并入围全国比赛,这也是全国同类院校在该项赛事中迄今取得的最好成绩。

    此外,学校还不断发掘优秀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培育扶持,积极为其搭建平台,提供成长土壤,在创业过程中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用最好的资源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真正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夙愿。

专家:人们或将放弃PC和智能手机,转投VR怀抱
希拉里在“邮件门”事件中违规
蔡蔚:精进报国“心” 驱动创新梦
毕业生跑赢职场背后的成才密码
北京灿烂明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