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真是改变我目前人生的转折点:第一是我与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就是我在豆瓣上随便取了个糟糕的名字──爱台北。
我在大学时期就用豆瓣论坛,那时看到大陆人眼中的台湾简直不敢置信,人情味、还钱包、温良恭俭让,对比台湾电视每天上演的各种社会新闻,那完全是两个世界。
在北京某校读书时的某天,我姐姐从海峡另一端跟我聊天。“你知道,新闻报道说有大陆的高中老师看到台湾高中生的国文课本,直说太难了吗?似乎大陆不太教文言文?”“是吗?大陆高中不太教古文?太弱了吧!”一旁的室友听不下去了:“我读书时学过好多文言文,被考试整得半死,你们台湾同胞完全错误报道啊!”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让我有了想写下自己对大陆看法的念头。渐渐地,豆瓣日记越写越多;渐渐地,我越来越喜欢大陆,也越来越感觉大陆好难写。
大陆的难写,在于许多台湾人谈起它,产生的对立及抗拒——你这样爱北京,还爱台湾吗?大陆的难写,在于两岸人民对彼此的观感敏感:写好的,另一边说你是溢美;写坏的,又被指责是以偏概全。
其实从初中到大学,我都怀抱着当个言情小说家的梦想。中学时偷偷在稿纸上写小说,这种行为如早恋一样被父母师长视为大忌。“成绩不好以后就变成‘台佣’”,父母会这样威胁;后来上了大学,遗憾地被告知──台湾年轻人啊,对不起,虽然你成绩好有文凭,仍然可能变成“台佣”。
当时我内心很难承认的是,台湾曾经也很厉害,但现在……我想,比起“小确幸”“没有狼性”“缺乏国际视野”,更确切的形容词是,“失落”。连大陆的小说都在冲击台湾本土作者的市场,就如同现在支付宝登陆台湾一样让人感叹──怎么又、是、大、陆!
我就是怀着这样好奇又复杂的心情,去拜托大学老师帮我写一封到北京读研的推荐信。“北京啊,你确定吗?”老师挑眉,“虽然是好学校,但师资可能不如香港喔。”“您先帮我写嘛,我能申请上再说。”
一年多后,我重新回到台湾的母校,虽然不是衣锦还乡,却让认识我的老师们惊呼连连。“你现在话好多啊!”这是第一个改变。“还有点大陆腔儿。”这是第二个改变。“你在大陆读书,那里的年轻人是不是真的都是‘狼’?”这是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台湾媒体最常用来描述大陆人的词是“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待时机,猎杀对方;而台湾人是羊,软绵绵,没有杀伤力。
但,我眼中的大陆人——应该说我身边接触的大陆朋友,有理想有抱负;有人爱装博学,有人爱装文青;有时对现况不满,有时只能苦笑耸肩“没办法,就是这样”。整体而言,两岸年轻人特质相似,差别可能就在“期望”这两个字。
大陆年轻人“由苦入甘”,看着大陆一点点崛起;台湾年轻人是“由甘入苦”,“亚洲四小龙”的称号如今成为一种讽刺。
但,两岸年轻人真的很容易变成好友。可能一边大嗓门、心直口快,一边温声软语、心思细腻,一开始互相看不惯,很正常。但一旦握手了,才会明白对方是如此相似又不同,是很特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