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走近技能大赛冠军

大国小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30日   11 版)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比赛高职组赛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摄

    □这个赛场考验的是选手“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

    □快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测试、焊接修复……这一整套流程,考查的是选手的判断力、记忆力和动手能力

    □中国制造,如果再加上一点匠心,就厉害了


    如果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看成一面观察社会生活的镜子,那么其中一场场高水平赛事反映出的,都是美好生活如何在这里一点点成真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从全国500万名技能好手中一路过关斩将,从校赛、市赛,再到国赛,最终“问鼎”大赛金奖;他们身怀的“绝技”包罗万象,不仅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甚至直接影响着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艘巨轮向“制造强国”前进的航向。   

    2015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随后,这份纲领,出现在职业教育的赛场上、课堂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比硬件升级更为迫切的,是培养出一批“精益求精,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的大国工匠,而这些在大赛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小匠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步步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

    技能大赛之后,记者采访了这些获奖冠军,从这些“小匠”身上,也许能感受到未来“大国工匠”的风采。

    从无到有 从制造到创造

    当一个“手持便携超声波洗衣器”在手中“诞生”的时候,20岁的四川小伙子唐寿祺舒展了眉头,他几乎忘记了这是一场比赛,“感觉这个过程很美”。

    唐寿祺的感觉对了,他和搭档共同完成的作品也同样让评委有了美的感受,因而获得“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比赛的一等奖。

    这个赛场上考验的是选手“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与按照图纸制作完全不同,每一个参赛选手拿到的题目只有简单的要求和原理说明——请设计并通过3D打印制作出一个手持便携超声波洗衣器。原理是,通过超声波,无需用水就能将衣物清洁干净。剩下的一切,都交给选手临场发挥了。

    来自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唐寿祺和搭档卢晓宇立即根据各自特长分工,擅长艺术设计的卢晓宇设计出漂亮的外形并手绘出效果图,随后两人一起商量如何建模让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最后由唐寿祺用3D打印机让这个小洗衣器从图纸里“走”出来,变成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并且美观实用的智能产品。

    “比赛难度很大,实际上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要求选手不仅有想象力、鉴赏力和表达力,还要有机械设计的头脑。”指导老师刘昱说,除了造型美观、功能完善,还要求产品拆装合理,便于工厂加工生产。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恰恰也是眼下3D打印等新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实际的应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一个亟需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其中,技术的不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

    唐寿祺喜欢每天从早到晚泡在车间里,想象着一个产品应有的样子,然后自己编程序、下料,最终把设想变成现实。“把自己的设计一刀刀铣出来,最终看着它在眼前动起来,这个情景太美了。”说这话时,他一脸沉醉。

    这个当初高考“考得不太好”放弃读本科的大男孩,如今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种加工实训中心里如鱼得水。当初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踏进高职大门的唐寿祺说,“安,绝不是安于现状”。

    他惊喜地发现,学校的车间里都是来自德国、瑞士、日本等国与工业4.0时代同步的先进数控机床等设备,他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各种技术创新。每天早上8点到教室,晚上9点回宿舍,他把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都用在自学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上。

    很快地,他意识到现在的3D打印机加工精度普遍比较低,大多只适用于个人创客,而若用于工业生产,如打印机械零件等,对精度要求则非常高。于是,他思考了一个连老师都没想到的问题,能不能用金属机械加工的方式用于3D打印?这样一来,能把精度提高几十倍,甚至更高。边思考边实践,他改进了学校的双色双喷头3D打印机,又自行设计、建模、加工制造出了集3D打印、激光雕刻、CNC雕刻于一体的“3D打印机”等设备。

    3D打印技术和产业,仍处在快速更新和发展的阶段,唐寿祺说:“必须有创新的头脑,跟着行业一起成长”。

    精益求精 从制造到智造

    来自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山西姑娘高晓玲和任文倩,捧回了 “工业分析检验”赛项团体一等奖第一名。

    “比起其他同学,我没有什么优势,就是坚持、再坚持。”任文倩和队友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跟各种试剂和量器打交道。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对人的细致、耐心是极大的考验。

    一个用吸量管移动溶液的简单动作,要求一次到位,也就是说,取1毫升或是10毫升溶液必须一次到位,不允许反复调整。再如,读取滴定管上的数字,要求每次拿的高度都完全一致,才能准确地一次性快速读取4个数值。为这些,她不知道练习了多少次,“有时候几个小时都在不停地练一个动作,直到做得又快又准”。

    这位未来的化工检测师不断提醒自己,哪怕误差的数值再微小,都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如果是在制药厂做检测,那么这个误差就不再是一个数字,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令现场裁判都有些吃惊,一个规定在4小时完成的“芯片级维修和数据恢复”比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物联网专业的孙元欣和搭档只用了1小时50分钟就完成了。他们也因为交上漂亮的答卷而摘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桂冠。

    快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测试、焊接修复……这一整套流程,考查的是选手的判断力、记忆力和动手能力。这一切对孙元欣来说似乎驾轻就熟,因为他平时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就是在训练。

    他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一开始我修一块电路板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孙元欣说,每天重复枯燥练习,却让他越来越有“感觉”。几十种不同的电路芯片,他一眼就能识别出不同功能,然后通过测试决定修复方案。而焊接则是需要极其细致的功夫活儿,因为“手一抖就废了”。他每天至少花3小时专注于练习焊接各种芯片,快、稳,绝不能出现虚焊。直到比赛时,他已经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完成一块电路芯片的全部修复。

    加入匠心 中国制造有未来

    “如果你对一件事特别感兴趣,再累也不觉得枯燥。”孙元欣喜欢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浪潮中,找寻着自己未来的方向。他发现,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自己所学的物联网专业就大有可为。比如这个芯片修复技术,也是眼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此基础上,工业互联网将实现单个机器到生产线、车间、工厂乃至上下游产业的智能决策和动态优化。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以及智慧城市的实现,物联网技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人们每天日常生活的便捷与质量。

    比赛之余,他跟着老师在做一个“云教室”的项目,也就是说,可以实现用语音控制教室里的各种功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此融合。这间“云教室”正是当下“互联网+”智能制造大趋势的一个缩影,而这里也蕴含着中国经济在这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中“弯道超车”的机会。 

    唐寿祺则被赛场上的一幕深深震动了。一组来自南方某职业学校的选手,在完成比赛后,不仅把自己操作过的区域收拾得井井有条,甚至还把旁边原本就积有尘土的地面也打扫得一尘不染。“这太牛了!我也要这样!”他心里赞叹道,这不就是所谓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吗?“中国制造,如果再加上这一点匠心,就厉害了!”

    这些天,天津机电工艺学院王孝森的父母因为儿子获得了全国“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车)”比赛的一等奖而兴奋不已。这个以前“很不爱学习”“初中都快念不下去”的男孩子,如今几乎变了一个人,在车间里埋头训练十几小时都不愿意出来。

    “都说国外的产品好,我们也能做到。”王孝森清楚,自己在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里,要从一颗精良的螺丝钉做起,用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点点擦亮“中国品牌”。而比获得一等奖更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在擦亮“中国品牌”的努力中,自己的人生好像也“亮了起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5月30日 11 版

大国小匠
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应是一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选择
高职花千万买空客飞机惹争议
首批缅甸职教留学生在江苏入学
黄河水院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测绘“大满贯”
超三成毕业生自主创业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