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养孩子在别处

朱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31日   08 版)

    核心提示

    观察养育问题,不难发现父母的观念发挥着重大作用,雕刻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时光。旋子家呈现了要不要学习的冲突,梦梦家两代人踏着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自己家和别人家的观念之路在前行。

    而孩子本人似乎湮没在了成人的这些观念中。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最适合他的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屏蔽了成人的需要和价值观后,我们是如何配合孩子自然的成长节拍的呢?再有,养育,需要学习和分享,可以模仿但不能复制。


    就怕人家问我您家孩子多大了

    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苏琰就来到一所中学做心理教师,一晃20年过去了。其间,换了三所学校,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一步步走进了骨干教师队伍。读了硕士,长长短短参加了不少提升培训,结交了一大群省内外心理学界、教育界的伙伴,还一直都在各种公益机构做咨询、教育类的事情。每每有人称赞苏琰能干又敬业时,她都会笑笑说:咳,没孩子,就有时间了,闲着也是闲着。

    当初与丈夫迟迟没要孩子,多少有些家庭原因。之后,苏琰感觉是自己陷进了自我质询的窄巷而不能转身,“特别想想清楚我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世界于孩子的成长好不好?我的追求完美的个性和高焦虑特质会不会把孩子逼出问题?”很多人说,苏琰你想多了。

    苏琰从来没担心过别人的眼光,单位里一个通常不搭话的同事某天拉她到没人处给了她一个秘方,说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生出来的……她也不觉尴尬,心里满是感激。或许因为那是她主动的选择,并非迫于难言之隐的原因吧。

    苏琰发现唯一有挑战的是总有家长或者来访者问她:苏老师,您的小孩多大了?初遇此景,苏琰会打嗑巴,她选择打岔应付过去。她担心别人想“不养孩子瞎支招,站着说话不腰疼”。

    随着青少年工作越做越多,她慢慢想开了,“我可以尽可能理解孩子和父母的感受,专业训练嘛。但他们来找我不是为了和另一个妈一起发泄情绪的,我可以提供我的观察与思考,帮他们降低焦虑,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苏琰当了很多年班主任,心理老师自有非母亲式的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招数。毕业了,学生还会回来“聊聊”,升迁了、辞职了、结婚了、离婚了、生孩子了、又生了……苏琰也没少买礼物、随份子、请吃饭,救急处理家务事。

    日日夜夜操别人家孩子的心,苏琰对这个局面没有不满。周围人为此送来感叹、感谢,甚至是怜惜,不消说也会送来羡慕,羡慕她的自在,有大把时间独处,有充裕的心境读书、健身、旅行,日常中还能兼顾夫妻二人的亲密。

    看了、听了太多家庭故事,苏琰暗想,养别人家的孩子要比养自己的孩子容易。毕竟多少都有客观的距离,不是与孩子相处会设防,而是能在内心调控自己情感卷入的程度,尽可能把吵闹关在门外,把帮孩子成长的效能感收进心底。

    如今选择不育的人不少,怕麻烦怕压力、嫌孩子多事顽皮不好管,总之想起孩子就百般防御,而那些怕、嫌的感受是从哪里来的呢?自己曾被待之如压力如麻烦吗?

    苏琰的问题没有答案,不过她对于自己作为父母的需求、兴趣、能力及价值判断的思考倒是非常认真的。先于孩子的成长,对自身内外一致性的觉察、整合,对多年形成的人格特质、心理行为的自我完善,谁能说不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呢?

    再看书你也养不成人家那样

    旋子说快要被孩子奶奶气死了。“她老跟孩子说,不用这么早就认字,不用这么累学这学那,奶奶有钱,你将来学习不好没有文凭找不着工作都没事,奶奶养你,奶奶连你的孙子都能养。”

    旋子婆家前几年赶上了征地拆迁,日子瞬间就跟以往完全不同了,旋子感觉是那种精神状态的变化,自己丈夫上班都有点不求上进了。

    从那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山村考进大城市,安家立业,一路打拼,旋子带着跋涉有成的幸运感和自豪感,生活得很努力。她希望孩子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有修养的城里人。不过,心疼孙女的奶奶时不时就把孩子从城北接到城西自己的大房子里,幼儿园也不去了,各种兴趣班也不用上了,撒欢儿吃啊玩啊,旋子感觉每每接回来时孩子原来会的好像都忘了。

    梦梦两口子跟家里老人的冲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饿了喂还是到点喂,多穿点还是少穿点,分床睡还是一床睡,手指让不让吃,尿床要不要管,什么时候训练吃饭、大小便等等。梦梦每次把孩子单独带到饭厅吃饭,禁止家人出入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专心的时候,老两口就会悄悄地说:又来了,孩子这么小,有用么!梦梦和先生感觉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太多了,所以有空就带孩子外出。孩子有时会带着泪痕回来,那准是小夫妻口口声声说的要让孩子有机会“自主、主动”,通过“试误”与陌生世界打交道的结果。老两口心疼极了。

    带孩子,老人凭的是已久远的不太能表达出来的经验和一腔爱意,梦梦俩人凭的是厚厚的一摞中西养育百科全书,搞家教的专家们的教导,虎妈虎爸成功育子的激励,还有几十个微信群里大咖们的分享。当然还有他们自己无限的期待。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个性化,生活价值取向也愈发多元,养孩子的态度和过程成为人们的一种表达,也是人们为多样性而做的贡献。观察人们的养育,不难发现观念发挥着育人的重大作用,雕刻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时光。旋子家呈现了要不要学习的冲突,梦梦家两代人踏着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自己家和别人家的观念之路在前行。

    而孩子本人似乎湮没在了成人的这些观念中。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最适合他的是怎样的一种方式呢?屏蔽了成人的需要和价值观后,我们是如何配合孩子自然的成长节拍的呢?再有,养育,需要学习和分享,可以模仿但不能复制。

    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在观念中养孩子的人们,你们怎么看呢?

    妈妈,我们是不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浩浩的出生有百般不易,所以家人给他在脑后留了个细长的小辫,直到初二暑假才剃掉,因为他要去大洋彼岸读书了。浩浩原在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市级示范校,成绩不错,还有电子特长,师生、同学关系都其乐融融,所以很多人对浩爸表示不解,“孩子又不是在国内上不下去了”,“要是等到本科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再去,也不用大人陪着了,经济负担也小些”。浩妈一阵纠结后同意了,决定向单位请长假陪着去。家中四位老人选择不表态,虽然想念如丝纠缠人心。

    当然,举双手赞同的人也不少,送别宴上有人对浩爸说国外教育就是比国内教育强,非应试的、以人为本的、公平的、教育资源充足的……有人对浩浩说:“去了,就别回来了”,甚至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前程。夹在一群四十多岁的成人中,浩浩没太说话。回家路上,他问:“妈妈,我们是不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孩子出国接受教育,比较普遍的有三种情况:家长仰慕国外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条件,送孩子出国就学,寻找那一分不同,部分家长阶段性陪读;孩子国内求学遇到诸多困难,成绩、境遇、升学过程不如意,只好远走他乡;举家移民,为让理想之地的空气、土地、水滋养自己的孩子,从小享受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目标是更有保障的未来。

    浩爸其实自己斗争了很久,受身边远近朋友的影响不小,想着孩子总要见识外边的世界,不如早点,便下了决心。而辉爸的决定却是一瞬间就做了。

    小辉的学习问题是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变得明显起来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奇慢无比,坐不住,字歪歪扭扭,作业本脏兮兮,甚至小辉的课桌周围都满是纸屑。年轻的班主任好强,觉得小辉问题太多了,拖了班级的后腿,非常着急,一方面总是找小辉谈话,抓紧各种时间给小辉补课或者看着写作业;另一方面用短信、电话、请家长等方式汇报小辉在学校的各种不良表现,提请家长下功夫。辉爸那阵上班都提心吊胆,手机不敢离身,下班回家就跟儿子生气,为他的学习态度而罚孩子站。直到拗不过妻子,带孩子去做了检查,拿回了学习困难的诊断书。

    辉爸去找了班主任,班主任沉吟了一下说:班里孩子太多,学校对学生学业、班级活动样样都要求很高,自己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和心力更耐心地帮着小辉。那一刻,辉爸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的农村学校。那里有山有树有动物,有爱孩子的亲人和有机食物,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和蔼的老师。跟小辉商谈完,忐忑不安的夫妇俩便送孩子回了老家。一个月后,辉爸趁周末去看望,阳光下小辉正跟着爷爷在果园忙。辉爸拜访老师时,老师说:这孩子是有自己的学习特点,不急的。

    随着大众受教育水平的整体升高,对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多,人们对东西方教育、公立与私立教育、城市与乡村教育、强化竞争与精英教育、顺应本性与自然教育等有了更多了解与思考,形成了教育的理想图景,也撞击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偏差导致争议,争议中家长们各有抉择。

    把孩子送出去,纵然适应力再强的孩子,也会有害怕、担心,夹杂在兴奋、憧憬中,父母要特别关注这些情绪。任何孩子不熟悉的地方,都会萌生出文化认同、身份觉知的困惑,同时,再多元开放、再包容淳朴的社会环境,也潜伏着对外来孩子的挑战因素,尤其是那些在青春期离家的孩子,正处在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所以,父母多倾听孩子,关注他的遭遇及感受,支持他、肯定他,想必能帮他更好地融入。换一个成长环境,只是为了寻找一种不同的教育,接触一些不同的人,体味一种不同的成长历程。父母的任务是更努力地帮着孩子更好地面向未来。

    关于生育,人们有不同的感受;关于养育,人们有不同的观念;关于教育,人们有不同的期待。于是有了各种形态的“养孩子在别处”。

    养孩子,反映出人们在处理对自己的看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处理对世界的信念时的探索。 

    养孩子,反映着父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需求、观点、期待、渴望,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形成“我是不是一个好父母”的自我概念。

    养孩子,是过程,而不是奇迹。

    养孩子,重过程也要重结果,即父母需有清晰可见的育人目标,有效促进其社会化,帮助孩子应对社会心理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挑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养孩子,不是美化自己或是对抗自己,而是完善自己的过程。

    孩子优秀不是奖励,养育艰辛不是惩罚。

    阿德勒说每一次负责都是一次自我实现,负责你为孩子所作的决定,也帮他实现自我吧。

养孩子在别处
警示图片真的能让人尝试戒烟
变化的时代中,你要何去何从
看台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