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依靠家长会逼孩子就范,孩子就会觉得生活在老师、家长的阴影中,感到孤独压抑,非但无助于解决问题,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中国家长害怕开家长会,是普遍现象。网上对此抱怨吐槽的家长很多。不独家长,学生也不喜欢家长会。老师们则一脸无辜,心想:我们也是为了学生的前程,家长、学生为什么就不理解呢?
有人列举了家长怕开家长会的原因:“班主任滔滔不绝,科任老师轮番上阵,家长做小学生”“好孩子大加表扬,差孩子委婉批评,学生三六九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五彩缤纷,广告效果大于或等于班会”。许多家长对此都有切身体会。
孩子升入中学刚两周,就有一次摸底考试,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考得不理想,我感觉家长会上老师威严得像慈禧太后,把家长们训得跟清朝的臣子似的,就差叫声“老佛爷吉祥!”了。最终搞得全体家长都抬不起头,老老实实做回小学生。我猜测,老师可能想用下马威,有意让孩子们考得差,顺带打压一下家长们的傲气。另一个感觉是老师对分数的极端强化,不断列举上学期毕业班考高分学生的名字和上重点高中的人数,尤其强调高分段的孩子都有尽职尽责、殚精竭虑陪着孩子学习的家长。老师的意思仿佛是:孩子考不了高分,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经常有一些家长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留下来开小会,一个个无地自容。一位家长朋友告诉我,孩子妈妈回家就哭了,觉得孩子在老师眼中一无是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另有一种在升学考试前召开的家长会,变成了广告促销会,各种培训公司、留学机构、重点中学、普通大学、职业学校轮番登场,对家长狂轰滥炸,把家长们搞得莫衷一是。
有老师说,孩子不是老师的,是家长的,这没有错。但孩子也是社会的,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老师的展览品。孩子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受各种正面与反面、健康与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有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学习的冲动。中学生更有这种迫切的意愿。老师、家长只能引导孩子,让孩子自主选择正确道路,而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如果想依靠家长会逼孩子就范,孩子就会觉得生活在老师、家长的阴影中,感到孤独压抑,非但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每一次家长会后,家长生气,孩子受气、挨打的情况层出不穷,极端情况下还会发生孩子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的事件。
在家长会上,我们常常听到不符合教育理念的观点,看到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行为。在我看来,家长会听不到家长的声音,更听不到孩子的呼声,是症结所在。与其搞老师一言堂,不如搞研讨会。参加人员既要有老师、家长,也要有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不妨放下身段参与。老师不能仅凭在学校的观察就对学生下结论,家长不能仅凭老师的一面之词就训斥孩子,要给孩子说出心声的机会。
雨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