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EC225救助直升机搜救机长张瑞却又一次接到险情信息。伴随着旭日从海平面升起,张瑞带领救助直升机组迅速起飞,前往出事海域救援。
张瑞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在清晨接到险情,第几次迎着第一缕阳光起飞,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最可靠的救援计划。
80后青年张瑞,是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114名年轻人中的一员。这支平均年龄仅有30岁的队伍,是我国南海海域唯一一支海上专业空中救助力量。截至目前,这支被称为“南海神鹰”的队伍共计飞行11918架次,执行救助任务740起,救助遇险人员825名,圆满完成各类“急难险重”应急救助任务。
“每一次救助都将面对不同的困难和危险,这考验着我们灵活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瑞刚刚完成了一次海上突发疾病渔民救援的任务,如同许多次救援任务一样,这次救援也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难题。
几天前一个凌晨,救助飞行队接到险情报告,渔船“琼儋州渔11368”1名渔民胃出血,救助飞行队B-7137救助直升机迅速抵达现场开展搜寻。当寻找到待救渔船时,海面六七级大风掀起海浪,船头的起伏达到3米之高。为了制定更好的救援方案,直升机在大风大浪中下降高度,靠近渔船观察,却发现渔船桅杆上的线群密布,给救援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既要避开风浪的侵袭,又要绕开密集的线群,从哪个地方滑降成了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救援任务失败。”张瑞回忆当时的险情说。而此时,船上渔民并不知道救援的难度,在甲板上不断向直升机发出求援的信号。张瑞沉着冷静地观察渔船的动向,判断认为在船甲板中间实施救助是最佳的方案。在绞车手的操控下,救生员顺利滑降到甲板上。考虑到渔民胃出血的实际情况,救援队员采用了双套救援的方式将其解救上直升机,并以最快速度将渔民送到医院。
“我们每次救援都没有固定的方程式可以套用,需要团队的紧密配合,每个环节都需要一丝不苟。”机长张瑞提到的救援团队指的是救助飞行队的5个角色,分别是机长、副驾驶、绞车手、主班救生员、副班救生员。机长是每次任务的总负责人,副驾驶则是机长的有力助手,绞车手是后舱的管理者、更是吊运的操控者,而救生员就是如“神兵天降”实施救援的人。“救生员是真正的勇者,他们是逆风而行的人。”张瑞说。
王克就是这样一位“逆风而行”的勇士。今年4月18日上午,一艘名为“琼东方11182”渔船在出海打鱼返航至海南省八所港正西方向约20海里处时,船只突然下沉,船上11名渔民的生命岌岌可危。危急时刻,救助飞行队B-7137救助直升机火速赶往现场。王克作为救生员之一,整装待发,在机舱内准备救援。
飞行半个小时后,B-7137救助机组抵达目标海域,并很快发现了沉船漂浮的木板、绳索等杂物以及随浪漂泊在救生筏上的渔民。而此时的海面上,8至9级的大风掀起高达6至7米的巨浪,浪头一个盖过一个,不仅将原本分散的11名渔民冲得更散,而且对于空中俯视来说极易丢失目标。凭借丰富的海上救助经验,B-7137机组马上调整救援计划,以两名救生员轮换保证体能、利用高绳引导、采用救援套的救助模式在大风浪环境中救助落水遇险者,这也是救人速度最快、效果最好的救助模式。王克与另一名救生员合作,在狂风巨浪中下降到海面上开始救援。3分钟后,第一名遇险者被接上救助直升机。随后,11名遇险渔民全部被成功救援,王克和他的伙伴总共用了不到30分钟。
渔民被解救后的一番话让王克至今难忘:“我们听到了直升机的轰鸣声,心里就高兴了,因为我们的福星来了,你们一定会把我们救起来!”渔民朴实的心里话让王克当时笑得很灿烂,所有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
正如渔民所说,救助飞行队就是海上的“福星”,队员们年轻的肩膀上永远扛着南海海上救助的使命。无论酷暑严寒,不管风霜雨雪,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队员的每一次飞行,都在坚守对生命的承诺。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每一名青年时刻坚守的救捞精神。今年5月,经团珠海市委、珠海市青联推荐,救助飞行队荣获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5个集体之一,这也是广东省及救捞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谈起荣誉,队员们备感激励:“这意味着更多责任,让我们更具士气,更有动力,更具精气神。我们会一直用青春和热血,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牢牢守护35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航行安全。”
通讯员 姚安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武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