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关键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公众对于当下扶贫工作有哪些了解?又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4.2%的受访者了解目前的精准扶贫政策。55.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障碍。对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62.5%的受访者关注被扶持地区的生产和就业。
62.5%受访者关注被扶持地区的生产和就业
调查显示,对于目前的扶贫工作,39.5%的受访者认为进展情况不错,其中5.8%的人认为非常不错。17.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新桥镇赶场冲村村民廖开勇表示,自己比较关注脱贫举措是否能帮助农民增收。“以前村里的枇杷不好种,没水没电,质量也不好,一斤只能卖上两三块钱,还没有销路,很多都卖不出去。现在村里有了计划,给我们做了培训,又建了电站,枇杷质量比以前好多了。”廖开勇说,有些个头比较大、质量比较好的枇杷每斤还能卖到二十来元。
赶场冲村村主任郝凯介绍,枇杷作为村里的主要发展产业,以前的种植量并不大,加上村民没有专业的种植技术,收成也不理想。“对此,我们确立了帮扶计划。针对那些文化水平较低,又有一定农田种植经验的农户进行产业扶持。由村里的干部教他们水果种植技术,来解决收入问题”。
调查中,对于政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62.5%的受访者关注被扶持地区的生产和就业,49.8%的受访者关心教育扶贫脱贫,44.3%的受访者关心生态保护脱贫,41.7%的受访者关心易地扶贫搬迁,39.3%的受访者关心扶贫小额信贷发放,34.0%的受访者关心低保政策兜底脱贫,20.9%的受访者关心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
郝凯透露,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村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更细致的贫困认定标准。“首先按照国家的精准扶贫标准,凡是人均年收入在2800元以下的村民都列入初步扶持范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会参考全村评议和农户的家庭情况,比如是否有房、有车。无房无车的农户将被优先列入精准扶贫的范围”。
郝凯表示,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被扶贫人口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村里的教育没发展起来,导致整个村的文化程度不是特别高。有些村民的眼光不长远,也不愿意折腾,他们对种植产业抱着怀疑的态度,信心不足。所以我们常常说扶贫还是要先扶志,教育不搞起来,整个村子都很难脱贫”。
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有31.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脱贫攻坚战障碍在于思想观念不到位,35.2%的受访者表示障碍在于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55.5%的受访者认为障碍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50.8%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力的人才资金支持。其他障碍还有:缺少支柱型产业 (53.2%),区域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46.8%),农村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难度大(49.2%)等。
58.0%受访者建议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对于精准扶贫的困难,53.9%的受访者认为精准扶贫难在资金分配上,52.4%的受访者表示贫困人口、贫困村难以精准识别,48.7%的受访者担忧精准帮扶缺乏差异性。其他还有:精准扶贫资金有限 (46.5%),难以因地制宜(46.4%),驻村扶贫工作效果难以保证(30.1%)。
除了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让郝凯发愁的还有扶贫措施不具体,落实起来较困难的局面。“有些村民本来是非贫困户,由于家庭变故,或者是遇上自然灾害,收成不好了,就转为了贫困户,导致扶贫对象很不稳定,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在发展产业项目时,我们还需要针对每家每户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特长,因人因户施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目前很多脱贫地区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贫困户纳入到现在的产业体系中。“贫困户本身的创业能力相对较差,市场竞争力也比较弱,没办法与公司、专业大户等现代经济主体竞争。这就需要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汪三贵建议,各个地方应该建立一些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能有效参与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直接和间接受益。
受访者对于精准扶贫有哪些建议和期待?调查中,因地制宜、因贫施策 (61.5%)成为首选。其次是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58.0%)。接下来是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56.0%),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机制(47.0%),不强行脱贫、要拔除贫根(39.2%),完善扶贫工作的配套措施 (31.9%)。
郝凯表示,接下来几年,村里会从土地流转和经济扶贫两方面,加强扶贫力度。一方面继续巩固支柱产业,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另外,还要开展果蔬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小众水果,比如葡萄、柑橘等。“建成集融资、管理、培训、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让整个产业更加多元化”。
如何摆脱“刚脱贫又返贫”的困境?受访者给出的建议是:探寻符合当地的有效脱贫路径(63.4%),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普及(57.0%),科学设计扶贫流程(49.3%),监督机制需到位(41.4%),扶贫关键在于扶志(36.6%),对扶贫情况进行追踪与反馈(35.2%)。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琛莹 实习生 陈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