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友们眼中,36岁的王磊是一个传奇人物。特战队员出身的他曾多次执行抓捕任务,与各类危险分子周旋,折在他手上的“大人物”包括毒枭、犯罪团伙头目和网上通缉的A级逃犯。
他拥有超强的体能——7.58秒徒手攀上12米高的楼房,400米障碍跑进1分28秒,至今仍是武警天津总队这些课目成绩的纪录保持者。身上大大小小的训练伤见证了这名老兵的艰辛,直到现在,他的小腿上还能摸到坑坑洼洼的疤痕。
入伍18年,王磊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武警天津总队滨海新区支队十三中队队长。一路走来,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凡事要做就做到极致。”他说。
“快些,快些,再快些”
在武警天津总队,王磊有一个绰号——“拼命三郎”。
1999年新兵下连,他从500名新兵中脱颖而出,入选特勤中队,成为一名特战队员,担负反恐处突任务。从那时起,“敢啃硬骨头”就成为这个山东兵身上鲜明的标签。
楼体攀登是城市特种作战的必备技能。遇到紧急情况时,战士们沿着阳台、雨漏管、避雷针等设施向上攀爬,出其不意地制服犯罪分子。
曾经,8秒被认为是楼体攀登训练不可逾越的鸿沟,但王磊不服。他每天揣摩动作、反复练习,满脑子都是“快些,快些,再快些”的念头。一次从窗户突入时,因体力不支,左腿定位不准,他的小腿被墙壁挂掉两块肉,骨头都露了出来。可休养不到3天,他又返回训练场。最终,在华北片区训练尖子大比武中,他以7.8秒的成绩赢得第一。
备战400米障碍,因超负荷训练,他的左膝肿得像馒头一样,但仍坚持做大量辅助练习。临近比武时,他每天连续跑5个全程,要求必须在1分32秒以内完成,否则继续加跑。心脏剧烈跳动,呼吸极度困难,王磊忍受着冲破生理极限带来的煎熬,最终以1分28秒刷新纪录。
特种作战对战士体能提出了严苛要求,他每天穿着10余公斤的沙背心跑步。赶上中队组织“魔鬼周”训练,还要每天不间断训练18个小时,负重30公斤完成50多个课目。他坚信,“只有突破极限才能提高。”
18年里,这名拼劲儿十足的老兵在严酷的训练中留下了19处明显疤痕。用中队指导员解晓晨的话来说,“每一处伤疤都是一枚勋章”。
担任十三中队队长后,王磊在训练中仍然亲自示范危险动作,介绍要领。“前倒、前扑、侧倒……”2排6班班长王立冬说,“那么大年纪了还领着我们做,大家特别服他。”
十三中队担负着滨海新区武装巡逻执勤任务,要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快速处置。训练中,王磊对战士们的要求近乎苛刻。他曾让部分士官扮演假想敌,举着用胶带封刃的砍刀冲向执勤战士,“真刀真枪地练”,锤炼战士们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平时,他带着战士们编排情况处置的动作招法、团队协同、处置程序,目标是“一招制敌”。2014年的一个夏夜,巡逻哨兵就是用这套方法1分钟内制服了持刀伤人的不法分子。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不能带着大家冲上去,却把人抬下来!”王磊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此外,他还将开发区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接驳进作战勤务值班室,可操作巡逻区域内346个高清摄像头,并利用电子地图信息系统开启手持台GPS功能,实现了对街面巡逻的全程监控、高效指挥。
在战士眼中,中队长训练虽然严格,但在生活中却像换了个人一样。1排2班战士张震记得,一次凌晨两点多下大雨,在家中休假的王磊打电话给中队哨兵,提醒大家把宿舍窗户关好。夏天训练和巡逻时,他总会让炊事班为大家准备绿豆汤。
老兵复员前,王磊会为他们整理档案,熬夜写表现材料。有战士报考公安,他还会提前组织集中培训、进行模拟面试。“20多人考取公安、特警,12人考取航空安全员。”每当提起自己的兵,他的脸上总是带着自豪。
“退伍的老兵经常和中队长联系。”张震说,“不管到哪儿,老兵们见了他都会叫声队长。”
“胆商”超群,累计抓获200余名犯罪嫌疑人
入伍18年,王磊可谓“身经百战”。据统计,他先后参与北京奥运会、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安保任务,配合海关查处走私违规案件882起。但最危险的要数处突抓捕任务。18年里,他交出的是一份令人惊讶的答卷:累计参加百余次处突抓捕,抓获200余名犯罪嫌疑人。
2011年5月,滨海新区洋货市场周边出现3个诈骗团伙。他们以抽奖返现为饵,雇佣社会闲散人员当“托儿”,诱骗群众上当,有受害人一次性被骗走3000多元。
王磊带领中队官兵奉命实施抓捕。经过前期侦察,他逐渐摸清了这伙人的情况。“这些诈骗团伙组织严密,分成几组,有摆摊儿的,有‘托儿’,有打手,还有人在高处放风。”他说,“他们随身携带武器,一旦发现有搅局的就四五个人一起围上来。”
洋货市场人流密集,道路复杂,诈骗人员分散,混杂在人群中,抓捕难度大。而且机会只有一次,“路边都是开放式小区,一旦有漏网之鱼就很难再次抓捕”。
王磊意识到,此次行动成功的关键在隐蔽和协同。行动开始前,他把参加抓捕的200多名战士分成10多个小组,明确目标和分工,小股多路隐蔽靠近,每组有一名组员佩戴通信耳机,等待命令统一出击。
为避免打草惊蛇,战士们统一着便装进行抓捕,身上没有任何武器。“我告诉他们要把最花哨的衣服穿出来。”王磊笑着说。根据计划,战士们在两个小时内分批陆续进入洋货市场,悄悄接近各自的目标。十几分钟后,路边高楼上的侦察员开始挥舞小旗,这意味着全部人员已经就位。
“行动!”王磊发出短促有力的指令,随即扑向自己的目标,别住胳膊把犯罪嫌疑人按倒在地上。短短20多秒,57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一招制敌,该放倒的全撂倒了”。
同行的宣传干事本想抓拍抓捕场面,结果只拍到了把不法分子按到地上戴手铐的镜头。事后统计,此次抓捕行动共缴获管制刀具5把、自制左轮手枪两把、子弹10发,赃款数万元。
王磊说,抓捕行动成功后,他总会有一种成就感,但也有后怕的时候。“一旦任务完成不了,战士们出现伤亡怎么办?”为此,每次行动前,他都要挨个检查战士的装备、明确责任分工、提醒防护要点。
2012年,王磊带领战士配合刑警队抓捕贩毒人员。贩毒的男子27岁,警惕性很高。“毒品在车上交易,毒贩把车窗打开一条缝,宽窄只够伸进一只手,脚始终踩在油门位置,一有情况就跑路”。
抓捕行动开始,战士们逐渐收紧包围圈。王磊佯装吸毒人员前去交易,交钱时从车窗内一把拽住毒贩的手。男子见情况不妙,立即猛踩油门企图逃跑。
此时,埋伏在汽车附近的另一名战士冲出来,迅速从副驾驶位置打开车门,边控制毒贩,边熄火、拉手刹。等制服住贩毒男子时,王磊已经被汽车向前拖行了七八米。
反恐处突时刻面临危险,也考验着一名战士的综合素质。“看到有人拿刀砍过来,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躲,错!”王磊说,“应该想尽办法把刀抢过来,哪怕受伤流血。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新词——“胆商”。“它是一个人勇气、学识、能力、水平的综合表现。”王磊解释说,“胆商高的队员,就会具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魄力、泰山崩于前色不变的镇定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他的目标,就是培养更多“胆商”过人的战士。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第一时间开辟生命通道
近几年执行的急难险重任务中,让王磊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天津港“8·12”爆炸事故抢险救援。
2015年8月12日23时左右,王磊正在宿舍楼内查铺。忽然,窗外传来一声闷响,房屋微颤,他以为地震了,在楼道里大喊。就在这时,又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来,楼里的两块玻璃瞬间被震碎。这时,王磊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他立即拉响紧急集合警报,战士们到楼下集合。集合时,一名战士指着夜空对他说:“队长,东北方升起了蘑菇云!”他看了一眼,“浓浓的黑烟,红光冲天”,满脑子想的都是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集合完毕后,王磊立刻下令携带救援装备朝东北方向进发。他和大队长乘车抢先出发,进行先期侦察。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爆炸发生在距中队4公里左右的天津港,“当时场面非常混乱,到处是浓烟,满地的碎片,像废墟一样”。
到达距离核心区500米左右的海港城小区时,交通完全被阻断了。开发区第五大街与海滨高速交口桥下,双向4车道的马路上布满了被爆炸撕裂的集装箱铁皮,停放的汽车全被砸烂了,在火光中余爆连连。更糟糕的是,向外转移的人群和汽车全部挤在路上,有的车甚至撞到了一起,刺耳的喇叭声从未间断。
“老百姓的眼神充满了无助,有的人浑身是血,有的人捂着头,到处都在喊救人,还有人想进去找自己的家人。”王磊回忆,现场一片混乱,随时可能发生互相踩踏的危险情况。
当务之急是疏散交通,迅速转移人员。“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第3次爆炸。”他说。30余名武警战士迅速行动起来,把损毁车辆推到路边,疏通出一条道路。随后,穿荧光背心的战士们在路中间站成一排,把道路隔开,一边供群众转移,一边供车辆通行。
与此同时,王磊指挥战士用携带的两个医药包为受伤严重的群众包扎,用中队的车辆运送伤员到附近的泰达医院。伤员太多时,战士们会拦截外出的车辆运送,“群众的车一拦就停,没有二话”。
疏导行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保证了大量群众在短时间内顺利转移到远离核心区的位置。事后统计,十三中队至少疏散群众4000余人,抢救重伤员31人。一位领导评价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开辟了一条生命的通道。”
由于当时并不知道是危险化学品爆炸,中队战士们没有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王磊的眼睛“红肿流泪了3天,快1个月后才真正恢复”。
爆炸发生后10个小时,他受命带领中队赶往泰达二小临时安置点。这里距核心区1.5公里,主要安置受轻伤的群众,十三中队负责看护伤员、维持秩序、接收并调配物资。
高峰时期,泰达二小安置点共有1500名伤员。“有沉默寡言的,有情绪激动的,不断有人进来,也不断有人出去寻找家人。”王磊带着战士们查岗、送饭、检查伤情,前3天几乎没有合眼。
有时,他们还要客串心理医生。“穿军装确实不一样,几句简单的问候也能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那时,他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此外,安置点堆积的物资像小山一样,周围的热心群众还在不断捐赠物资。王磊记得,一名拾荒的老人用三轮车拉来几件矿泉水,“放下就走,非常感人”。
体量庞大的物资也给十三中队带来极大的压力。王磊需要不停地统计物资需求情况,带着战士把物资搬到指定地点。30多个战士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搬东西搬到手抖”。
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物资全部送到了急需的地方,安置点伤员的身体也一天天恢复,逐渐开始新的生活。十三中队在这次爆炸事故救援中坚守了111天,他们见证了人们在灾难后重拾希望的过程。
如今,王磊继续带领战士在巡逻执勤和训练中日复一日地锤炼自己。他希望下一次任务来临时,他和他带的兵都能“像拳头一样”顶上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江传景 边江 王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