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用各种各样措施让课堂“低头族”抬起头来认真听课。
然而,在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沈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课堂上,手机竟然成了课堂教学和互动的必要工具,学生之间还流行起了一句话:“上课时,请记得像带教材一样带上手机!”
这一切,源于沈震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
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方法单一、课堂规模大、学生参与互动少、考试改革成本高……有人曾说,大学里的思政课是“最难讲的课”。在沈震看来,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慕课资源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远程共享问题,翻转课堂解决了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的结合问题。
然而就思政课而言,“这些技术并未彻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痛点’,也仍未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产生普遍性、彻底性的影响”。沈震认为,思政课要立足当前时代特点、技术环境、学生需求来寻找突破点。
“这是一个与学生争夺手机的时代”,对于大学课堂上日益增多的“低头族”现象,沈震虽然感慨,但对于在课前没收学生手机、课下退还的做法,他并不完全赞同。
相反,他选择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将手机作为解决思政课“教学痛点”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从去年暑假开始,沈震筹集资金,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历时7个月,开发出一套辅助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智慧教学软件平台。这款应用于手机端的智慧教学软件平台,通过手机实现师生在线实时互动交流和全程大数据记录评价分析,既能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率,又能极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今年春节过后的新学期伊始,这款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在北工大“思修课”上揭开面纱,随后在校内多个课堂得到推广应用。
随着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的研发,沈震归纳总结出一种新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全员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由其英文“Full Interactive Smart Teaching Mode”的首字母“FISTM”音译为“费思课”模式。
“费思课”模式以“教学并重”“回归课堂”“精准教学”“问题导向”等教学理念为指引,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相比较,它更加强调参与、协作、探究与分享的交互式教学特性,汇集基于问题的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模式的优势于一身,通过课前推送预习资料,课上组织全员互动,课下开展互动延续,科学化、过程化的量化评估等功能的实现,全程覆盖课前、课中、课下,以及评价等教学流程并形成教学体系的运行反馈的良性循环。
“目前,教学软件平台最强大的功能体现在课堂上,其中‘智能考勤’‘随堂测验’‘时问时答’等功能最受学生追捧。可以说,智慧课堂拉近了思政课师生之间的距离。”沈震说,在物理距离上,他和学生不再受制于一方天地的约束,在创新性地实现教师用手机对教室多媒体的无线控制技术后,老师得以走下讲台、游走于同学们之间,学生无需移动、软件可任意组建线上虚拟讨论小组,通过手机操作便能够完成所有辅助教学过程的控制;在心理距离上,随着课堂参与广度、深度、活跃度的提升,思政课得以鲜活起来,教师授课也更具针对性。
沈震介绍说,这款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点滴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对同一课堂、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甚至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定性总结,进而科学地反馈给任课教师有关思政课教与学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这使得考量教学相长指标有了客观的量化依据,而不是惯常教学实践中的跟着感觉走,凭着感觉来。
“智慧课堂让思政课的学习变得极其有趣。身处这样的课堂,自身的收获也潜移默化地变多了。”计算机学院15级本科生王中天算得上是智慧课堂的忠实“粉丝”。软件在班上首测时,他提出的增加“弹幕”功能的建议被快速采纳,并作为第一批更新功能升级上线:“智慧课堂几乎每周都会进行功能更新和完善,最近一次就有13项之多,如今发现并体验平台的新功能已经成了同学们每周的期待。”
台前呈现的频繁更新,幕后是沈震和研发团队每日超过14个小时的辛勤付出。“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用课堂教学技术的‘先进武器’来武装思政课一线教师,让我们的思政课的授课形式变得鲜活起来,‘酷’起来。尤为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学习理论,思考人生,从而使之终身获益。”沈震说。
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智慧课堂的受众和好评迅速增加,然而对于它的定位,沈震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对于任何课堂而言,技术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核心价值永远在于教学内容的精彩讲授。”基于此,在一堂时长为45分钟的课程上,沈震通常只选择5~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软件的互动。而这几分钟的选择,他也会充分考虑课堂内容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安排。
“我们的服务对象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思政课堂的每一名师生。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让师生的思想智慧互动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润’起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沈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