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6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借的钱我能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22日   08 版)

    王建新(左,39岁)和丈夫,平江县农科村。他们是养殖户,养猪还养蛇。去年,王建新贷款5万元,用于购买蛇蛋。今年,这笔贷款还完后,她的信用额度增加到了10万元。最近她办理了新一期10万元的贷款手续,准备买一套设备,提取毒蛇的毒液卖,“1克毒液的价格比1克黄金还贵”她说。

    姚有贵(左,45岁)夫妇,平江县白杨村。夫妇俩贷款20500元在屋后的院子里建起生态种植园,下养青蛙,上种葡萄。

    黄志周(左,46岁)夫妇,平江县青冲村。夫妇俩贷款2万元在临街的老房子里开办了一个手工作坊,主要生产建筑用的竹架板。靠着作坊的生意,一家人在老房子旁边盖起了新房,屋内的装修很现代。黄志周说,这主要是为了儿子将来娶媳妇用。

    魏最跃(右,44岁)夫妇,平江县青源村。夫妇俩贷款5万元在自己家里开办了一个鞋厂,主要进行鞋面的代工。工厂建立3年了,有15名工人。不久前,魏最跃的丈夫干活儿时摔伤了,目前在家休养。

    陈先文(43岁),平江县青冲村。他贷款5万元在当地开了一个凳子厂。

    吴艳仿(53岁),平江县兴阳村。多年前,他外出打工被骗,回到老家时,父母已不在世,祖宅坍塌,没有任何积蓄。他靠贷款来的5000元,买了种子和农具,在家旁的农田种起豆角和玉米。

    胡六荣(45岁),平江县时丰村。当地的种粮大户,贷款3万元承包了100多亩地。

    江红国(44岁),平江县礼门村。他贷款5万元在当地主要经营租赁农用机械的业务,家里有两台旋耕机,一台收割机。农闲时间,他还经营红白喜事的拱门出租。

    许超(中,27岁)和岳父母,平江县马头村。许超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贷款5万元在当地的六峰岭经营一家生态养鸡场,专门养殖芦花鸡。

    6月19日下午,信贷员朱奎林坐车前往湖南省平江县马头村六峰岭,拜访贷款农户。这是住在山顶的一家人,主人名叫许超,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27岁,经营着一家生态养鸡场,养殖芦花鸡。

    许超中学毕业后就跟着老乡外出打工,学习水电安装,有了些积蓄,2014年年底回老家开办养鸡场。家里的老人挺支持许超的想法,岳父岳母专门把位于马头村六峰岭山顶附近的老房子拿出来,改造成鸡舍。

    去年,他通过信贷员朱奎林从中和农信平江分公司贷了5万元,用于购买新的芦花鸡苗,改良品种。现在他饲养的芦花鸡达到1500多只,平均每天能产蛋1000多枚。每个月,卖鸡蛋的收入除了还分期贷款还有一些结余。

    中和农信隶属中国扶贫基金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公益性小额信贷专业机构,在全国18个省180个县1700多个乡镇都驻扎了信贷员,平均一个信贷员对接一个乡镇,已为超过百万的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153亿元贷款。

    朱奎林对接的是平江县的伍市镇,已有百余个贷款农户。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访村庄,为需要贷款的人登记在册。 “不少老乡没有银行流水,也没有资产证明,没有太多抵押物,他们没有‘信用’数据,难以在一般的金融机构贷款”,朱奎林说:“第一次借钱给他们,我都会先去他们家里看看,看看田地或者作坊,并从亲朋好友那里,侧面打听其人缘、人品等。从信贷专业角度讲,就是把农户的诚实、守信、孝顺、人品等评价,转化成可衡量、可记录的经济信用。然后,农户就可以进行纯信用贷款了,最快的时候,半天就能放款。有了第一次的转化,老乡开始有了信用记录。”

    在当地,像许超这样,没有抵押,通过信贷员“察言观色”般的考察后,贷到款的老乡有不少。

    李创庭在汨罗江的青冲大桥下面放养了1600只鸭子。在他看来,问亲友借钱总是惴惴不安,一旦对方急着要用,碍于人情不得不还。贷款则是“我自己有数,有借有还,我没到期,你不能催我”,心里更踏实。他贷款了3万元用于购买鸭苗、饲料,搭建鸭舍,看着自己的鸭子在汨罗江里扑腾,李创庭的脸上满是自豪。

    湖南平江盛产楠竹,青冲村46岁的黄志周和妻子已经干了18年的篾工。在简陋的路边“厂房”,他们把楠竹劈成几条5厘米宽的窄条,每段竹条去掉节疤,均匀钻上五六个孔,最后,夫妻二人合力,把10多段加工好的竹条用钢铆钉拼接成一条竹架板,也就是建筑工地上搭建在脚手架上供工人行走的踏板。这样一条竹架板售价25元,每条利润8元,一天下来,他们最多做30条,毛利润240元,“没有赚过一分容易钱,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黄志周用贷来的2万元,买材料扩大规模生产,学着每个月还贷,慢慢积累自己的经济信用,是因为“说不定未来还能做得更大,还要借钱。”

    朱奎林说,这些农户的还款意愿非常强烈,每个月到了要还贷的时候,他们一定按时打款。农户非常珍视自己的信用。对很多人来说,这笔贷款不仅仅是启动资金,还开启了信用积累的第一步。好借好还,就有了信用,未来想要做大的时候,还能续贷,能有更大的空间。

    39岁的王建新是农科村的养殖户,除了养猪外,还养蛇。养蛇技术含量高、投入大、周期长,之前老公想说服她养蛇,说了4年,王建新终于下决心试试,但得借5万元。后来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信贷员朱奎林。王建新与信贷员见面,很坚定地说:“我借的钱,我能还。”但是,朱奎林还是对王建新的情况左右打量:“这个女人爱干净,说猪和蛇住的地方要搞干净,就像她自己睡的地方要搞干净一样。”这一点,让朱奎林印象深刻。

    去年,王建新贷款了5万元,用于购买蛇蛋等开支。今年,这笔贷款还完后,她的信用额度增加到了10万元。最近她办理了新一期10万元的贷款手续。她准备买一套设备,提取毒蛇的毒液卖,“1克毒液的价格比1克黄金还贵。”她说。当地人时兴把钱投在房子上,王建新比划着说,等未来有钱了,也要建一个大房子,全家都住进去。

    越来越多的改变发生在观念层面。前不久,许超在养鸡场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名为“食法自然”的品牌,和别人合伙在长沙开设了一个销售点。经过品牌包装,一个装有30枚鸡蛋的礼品袋,能卖到100元。但是,销售不是太理想。朋友建议他,上网注册一个网店,拓展一下网上销售。

    6月21日,许超跟着信贷员朱奎林来到当地的淡江村,参加中和农信与蚂蚁金服举行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会上来了不少网络信贷和网络销售的专家,不少农户也从周边赶来,见见世面。来自杭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许超和朱奎林,未来农户需要贷款,只要拿起手机,短短几秒,后台就会基于其农户画像和征信体系进行判断并发放贷款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6月22日 08 版

我借的钱我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