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6月26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追寻先辈足迹 感受发展脉搏

——中央和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延安行纪实

新华社记者 袁梦晨 王卓伦 余俊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26日   02 版)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盛夏的延安,满目苍翠。

    6月20日至25日,来自18家中央新闻单位、24家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64名编辑记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追寻先辈足迹、感受发展脉搏中,努力寻找“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现实答案。

    我是谁:“寻根”的时代记录者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的诗,诠释着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如何孕育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陕北战斗和生活了13年。

    在这一时期,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所在地,它们及时传播党的声音,为革命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用手摇印刷机完成报道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董海涛说,随着科技发展,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对业务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次寻根,他深感一个从业者不仅要在体力上“肯跑动、肯吃苦”,在情感上也要“多用心、多用情”,做出贴近人民、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依靠谁: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扎实报道

    吃老乡做的饣合饹、四五个人同住窑洞炕、烈日炎炎下农田干活……几天时间,这支多为85后的年轻编辑记者队伍,与陕北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忙碌之余,充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在延川县玉米田里,分苗的工作看似简单,考验的是人的毅力。低头忙碌了一会儿,中国妇女报记者肖婷手上沾满了泥土,汗珠沁湿了额头。

    “农民们在土地上播撒的不仅是粮食,还有自己的辛劳。正如我们新闻事业一样,要深入基层调研、不畏艰苦,才能写出扎实的报道来。”握着被自己拔出的一大把玉米苗,肖婷说。

    黄陵县的一处水田,很多年轻编辑记者有了下田插秧的“初体验”。在农民的悉心指导下,两个多小时里,他们一直弯着腰、低着头,泥水没过膝盖,泥点飞溅到衣上。

    为了谁: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中跳动

    清晨的黄陵县杜洛尾村,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环抱。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中透着清新和湿润。

    “来之前,我想象中的延安是风沙漫天的黄土高原。而到这儿的第一天,我的看法就改变了——从农村到城市都是绿树成荫,满眼青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雨婷说。

    截至2015年底,延安累计退耕还林超过1070万亩,现在延安的植被覆盖度已达67.7%。让编辑记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有“钱袋子”鼓起来的老区群众。延川,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至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3.4%的奇迹背后,不仅是红枣、苹果、畜牧等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对农业科技的充分利用。

    人民日报记者王萱对延川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十足的“科技范儿”很感兴趣——通过“园区+精准扶贫”的模式,很多农民摆脱贫困。“现在脱贫攻坚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把示范园的成功经验介绍到全国,让新闻助农真正发挥作用。”王萱说。

    历史上,延安是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起点。如今,延安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里,不仅丰富了我对延安的认识,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中国、思考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杨雨婷说,延安的过去和现在,都值得新闻工作者介绍给全国和世界。

    据新华社西安6月25日电

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废墟中重拾生活的信心
阜宁受灾厂房内40吨危化品被转移
追寻先辈足迹 感受发展脉搏
第六期“火箭订单班”将组建
回味黎巴嫩茶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