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打造欧洲杯短视频节目,90后女生“解读”足球,播放量单期屡破百万——

毕雪溅:我们不是“网红”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杨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01日   10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毕雪溅:女记者杨幂附体“翻译官”变身法国球迷》录制现场。任聪/摄

    “这妹子的头绳能用同一个颜色吗?我想赞助她一根。”北京中学的体育教师王芳写下留言,她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角度去关注欧洲杯足球赛,因为对足球“从不感冒”的她,现在会每天点开一档欧洲杯预测节目,把链接发给同事,嘻嘻哈哈地讨论一番。

    让王芳“中毒”的是一档不到3分钟的短视频,由两个90后“宅女”以敷面膜、削苹果皮等脑洞大开的方式,对比赛结果进行“任性的预测”,偶尔化身为唐僧、孙悟空或热播电视剧女主角“还原”球场内外的“亮点”,让王芳觉得,“她们就像两个身边特逗的女生在聊天,不是球迷也能懂。”

    截至目前,这档名为“毕雪溅”的原创视频节目在腾讯视频已发布15期,平均点击量超过4.1万,有两期播放量过10万,最高一期《女记者杨幂附体 翻译官变身法国球迷》为13.3万。而在短视频更集中的秒拍上,已发布的13期节目,平均每期播放量达到40.6万,两期超过百万,“用主妇技预测意大利与比利时”播放量达到123万。

    为年轻人定制“大体育”概念

    一档由传统媒体制作的短视频节目取得这样的数据,在秒拍视频体育总监李明看来,与一改“刻板”印象及在内容上弱化体育专业性有关,“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平台,非正常类的视频更易受到关注,比如直播逛超市、吃饭等。”李明表示,“毕雪溅”不是一档正襟危坐的节目,女生说球是一大亮点,此外,节目话题虽跟实时赛事相结合,但总体不仅针对体育迷,“包括伪体育迷和广泛的大众用户都会青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也让节目在推广上有所成效,“尤其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发布视频,对播放量也有较大影响”。

    李明谈及的要素,正是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曹竞决定与中青在线视频部共同打造这档视频节目的初衷。“要服务青年成长,从体育的角度就不能限于竞技,“毕雪溅”延续了我们坚守的‘大体育’概念,让足球和欧洲杯成为切入点,尝试为年轻人定制属于他们的集娱乐、时尚和体育为一体的产品。所以,在这档名义上是预测的节目中能看到《寻龙诀》《亲爱的翻译官》或电子竞技等受年轻人欢迎的元素,用这样的‘外壳’把欧洲杯的人、事、物再包装起来,让大家对欧洲杯有广泛了解。”曹竞说。

    为让“毕雪溅”更“接地气”,主创人员基本由90后担纲。曹竞透露,在欧洲杯开赛前,曾将现有版本和另一相对“正经”的版本放到多个90后“扎堆儿”的微信群里进行投票,最终根据票数才确定了节目形态,有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范雪和体育部实习生毕若旭在屏幕上“溅”起的火花。而超乎预计的数据背后,俩人也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准网红”。

    想当“网红”不是件容易的事 

    背景是150元网购的壁纸,范雪和毕若旭光琢磨怎么贴就耗了一个小时,因怕开了空调影响收音,北京闷热的夏天里,两个“连镜头都找不到”的姑娘在镁光灯的烤照下开始了一遍遍推倒重来的录制。当时,谁也没料到她们能获得百万的播放量。

    范雪不是没见识过人气的力量,一直担任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微信公众号微信编辑的她,也曾多次从10万+阅读量的文章中获得成就感,但当得知视频播放量过百万时,范雪“人生中第一次喝多了”。

    100万的数字于她而言,惊讶与兴奋是前调,反思则成为绵长的中调。“网络打破了传统空间局限,让各种人都能站上一个舞台,从舞台上看,数字是好的,但当事人关注的就不单单是点击量的问题”。

    毕若旭的感受和范雪类似,而这个数字于她则留下了“恐慌”的后调。“想在网络上成为红人不容易,我们远没到达那种高度,有人这么说,只是一种调侃吧。”在她看来,自己每天面对的都是“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因为没有制作短视频的经验、在生活中也不是搞笑的人,身边一有否定的声音,就觉得很有道理。”但令毕若旭没想到的是,被镜头对准后,她便不再是生活中的自己。

    在同学程彦珲眼中,印象里知性、沉静的好孩子毕若旭“形象有所颠覆”,平时看似没有表达欲的她在节目中成了话痨和逗哏。但一开始,他的关注点只有同学身上戏剧化的反差,由于“专业的内容过少”,他向毕若旭坦承“节目可能不是很多球迷的‘菜’”。

    这句话让毕若旭开始思考要不要转型,“体育类节目准入门槛较高,我们把门槛降低吸引了一部分人,也要防止门里的人大量流失,最好能争取到一些球迷的认同。”要实现这个想法,除了原先“既要加入网络流行语,又不能变成段子集锦”,更要寻找能吸引球迷的“梗”。遇到瓶颈期,写脚本更让她抓耳挠腮,“一上午写不出来200字。如果发现录制效果不好,还要一次次推翻”。

    不为观众所知的是,每次范雪说出“决赛”的背后,都有数次因说成“总决赛”产生的NG。作为资深篮球迷,她一向对进球寥寥的足球“忍不了”,于是在“毕雪溅”里,本来在生活中掌握话语权的她却成了“端起来”的捧哏,与“豁出去”的毕若旭形成互补。不过,一开始网络上对她“背词尴尬”的评价,也促使她下载了几个足球类的App开始“恶补”,在看球时换着花样问毕若旭“孔蒂是谁?”“哪个是孔蒂?”“他是孔蒂吗?”

    “为增强节目的专业性,我争取看更多场比赛。我想知道比赛发生了什么,又实在坚持不住想睡觉,只能每隔十几分钟爬起来看看比赛情况,想想有什么内容能上节目,再睡下一个10分钟。”范雪说。后来,网友在视频下的回复,多了球迷间常用的互动用语,“从评论能看出,也有球迷也在看这个节目了”。

    “准网红”的经历让人成长

    在节目刚推出不久,毕若旭被很多网友称为“女版杜海涛”,她第一反应是“赶紧去看视频是不是真的像”。评论区里,“弱智”“做作”以及满屏的脏话,曾让毕若旭情绪陷入低落,对于从小到大没被别人全盘否定过的她,这样的伤害直接而赤裸。

    搭档的敏感被范雪察觉,她专门跑去网络红人Papi酱的视频评论区截了负面评论,告诉毕若旭,“‘喷子’无理由的谩骂无处不在,不代表做得真的不好,就像我喜欢科比,但这个世界上有‘科蜜’也有‘科黑’。”

    此后,曾被导师批评几句便难以“消化”的毕若旭渐渐明白,“被放在公共平台上,被骂是常态,以后我会更客观看待别人的评价,不去看态度,而关注内容,这也是一种成长。”于是,“讨厌背景音乐比说话还大声”的评论让节目有了改善,“女版杜海涛”也被写进了标题,“买菜大妈”的衣服屡次出镜,为了更逼真,毕若旭还拎了两根黄瓜。

    为让网友对节目有更多客观的印象,两人买了一个新的手机卡号,注册了“毕雪溅”的微博,对每条评论予以回复。慢慢地,毕若旭发现粗暴的评论被越来越多客观的建议和正面评价代替,在回答了网友关于足球规则的提问后,她们被评价为“老司机”,这种成就感很快盖过了之前的挫败。“之前觉得说‘尴尬’的是客观评价,因为确实有的地方很尴尬,但经历语言暴力后,觉得说‘尴尬’的都是真爱”。

    但面对语言暴力,范雪显得“心大”很多,反而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本来当成工作任务的一件事,却因传播的力量平添了不少思考。“我一直都在跨界,虽然进了传统媒体,但我一进来做的就是不传统的全媒体。尤其参与“毕雪溅”以后,我更体会到在这样的时代,纸媒记者肩负的不仅是写好一篇稿子的责任,而要敢于尝试全媒体”。

    在曹竞看来,这是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体育和娱乐由于受到年轻人喜欢,最容易成为突破口,“‘毕雪溅’会持续下去,将来会融入更多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元素,在大学生中挖掘更多主创人员,让节目更加接地气,成为一档年轻人操刀、爱看、能玩的节目”。

    “网红的定义有很多,有一种是通过网络让有自己风格的东西引起共鸣,我们想成为这样的网红。”至于“准网红”何时能“转正”,范雪和毕若旭都觉得这两个字离自己还很远,在范雪看来,“当看似遥远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感觉挺真实的,除了有更多人认识我们,其他没什么太大变化,只是我们希望以后别人与我们打招呼时,说的不再是‘HI,网红’,而是‘HI,毕雪溅’,我俩已经习惯被视为一体了。”

毕雪溅:我们不是“网红”
H5 精选
揭秘长征七号H5是怎么走上台面的
一餐有尊严的热饭能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