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老师讲了一个好玩的笑话。
有一天 ,乌龟爸爸、乌龟妈妈和乌龟儿子决定全家一起去郊游,他们随身带了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和两个鲜肉罐头,想要爬到山顶之后,一家人享受一次美好的野外聚餐。一晃10年的光景过去了,他们终于爬到了那座大山的山顶,一家三口开开心心地铺好餐布,却发现忘了带打开罐头所需要的罐头起子。
于是,乌龟爸爸就对儿子说:“儿子啊,辛苦你这个年轻人,跑跑腿,回家把开罐头的起子拿来。我和你妈妈老了,就在这里等着你,等你回来我们一起野餐。”可是乌龟儿子却不同意:“不行!我要是现在走了,你们一定会偷吃那个大饼的。我不走!”
“好了,好了,爸爸保证,我和你妈妈一定不偷吃。乖儿子,放心去吧!”
一晃又是20年过去了,回家拿起子的乌龟儿子迟迟没有露面。乌龟妈妈饿得头昏眼花,就问乌龟爸爸可不可以先吃点大饼,被乌龟爸爸严肃地制止了:“我们答应过儿子不偷吃的。亲爱的,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他路上遇上什么事情耽误了,我们再等他5年。5年以后,他要是还不回来,我们再吃大饼。”
5年之后,乌龟儿子还是没有回来。这一次,他可怜的爸爸妈妈终于坚持不住了,一边念叨着“对不起了,儿子,爸爸妈妈实在是太饿了”,一边双手捧起大饼,咬了下去。
就在他们刚刚咽下的那一刻,乌龟儿子从不远处的一棵大树后面蹦了出来,瞪大了双眼,气鼓鼓地看着他们:“哼!我就知道你们不会等我!我在这里等了25年,总算把你们偷吃的证据抓到了!”
根植于童年的剧本设定
有没有觉得很好笑?这个龟儿子到底在搞什么?你是真的希望抓到爸爸妈妈不守信用的铁证,还是更多渴望,可以看到他们为你遵守承诺,再去坚持多一点时间?
这个看似矛盾的小问题,就是那堂课上授课老师想要跟我们分享的一个精神分析式视角,有关对于强迫式重复的共情式理解——回到这个荒唐的故事本身,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乌龟儿子,要在那棵大树后面忍饥耐饿地捱过这25年的时光?在爸爸妈妈痛苦地等待他的同时,其实他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辛苦。
按照认知治疗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个儿子之所以这么瞎折腾,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有一个“被欺哄者”的核心信念,他错误地坚持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我是一定会被欺骗的”,所以,才会在生活中不断“制造”这样的时机,来验证自己内心所坚持的这个信念的真实性。在看到父母咬下大饼的那一刻,他又一次验证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提防和不信任。
可是,接下来,我们的问题是——乌龟儿子这个看起来很冷血的内心信念,真的是百分之百错误吗?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它到底是友善还是残酷,是可信还是必须保持怀疑),果真存在一个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吗?我估计应该是没有吧。或者说,为什么这个乌龟儿子要认定他的爸爸妈妈会骗他?十有八九,是以前被骗的经验太多了吧,尤其是在他还是一个小朋友的时候。
这里我们就可以继续来讨论所谓“核心信念”这个专业概念。它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说当我们每个人还是一个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都是依靠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感觉积累(注意,不是经历过逻辑思维之后的理性判断)来逐步形成“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基本内心信念。这个信念常常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它形成的时候,它的主人还没有理解一件事情“合不合理”的思维能力。
比如这个乌龟儿子,我们有理由去推测,他应该是在小的时候体验过太多太多被爸爸妈妈欺骗的滋味。我们这里稍微野蛮地分析一下,也许就是幼儿园吧,爸爸妈妈每天都答应会早早来接他,但是每一天都迟到,都会让他孤孤单单地看着别的孩子被父母按时接走,当然,这种受伤的感觉,很可能并不是出于乌龟父母的本意,他们可能只是在答应孩子“早点来接我”的时候没有太过在意,或者真的是不太擅长估算去幼儿园的交通时间。总之,他们没有预想到自己的这种“说到做不到”,其实真的会伤害到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的乌龟儿子。
于是呢,在乌龟儿子的内心中,由爸爸妈妈所代表的这个世界就是不可信任的。为什么父母总会忽视对我的承诺呢?一定是因为我很不可爱吧?如果我更加可爱一些,对他们来说更加宝贵一点,他们就应该会更加在乎对我的承诺吧?那些会被爸爸妈妈准时接走的孩子,一定是要比我更值得被爱啊!
为什么有些人总在胡闹折腾
这个乌龟儿子的笑话,听完了以后让我觉得很心疼。
再想得多一些,就会更加觉得整个问题的无解。我甚至想知道,是不是只有等到乌龟爸爸妈妈坚持遵守承诺,坚持一口不吃,直到饿晕饿死,才会让躲在那棵大树后面的乌龟儿子相信这一次他们不是故意在欺骗。我总觉得,所有这些看似有病的胡闹折腾背后,都藏着一个好像可以去推翻自己内心的那个冰冷信念的隐秘渴望。
生活中,见过有很多抱着这种“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没有人来爱的”信念的孩子,他们常常都会在一份亲密关系刚刚建立之初,就通过各种各样折腾、各种各样的“作”来推开那个稍稍点燃自己内心的对象。比如不断地查岗,一天打18个电话;不断地考验,让自己的女朋友去故意勾引;不断地挑战,当我对你不好的时候你还爱不爱我?
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是可以去理解,他们是想通过这些让人抓狂的行动,去挑战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太过伤人的“不会有人爱我”的童年信念。他们一定是在此之前,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一些来自对方的关爱,才会重新燃起一些看似模糊的愿望,去期待可以在被对方一次又一次的温柔安抚之后,稍稍去敢于相信一点,“也许之前是我错了,也许我还有那么一点值得别人来爱的地方”。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的生活中想要去关爱这样一类痛苦的灵魂,实际上,是一件特别特别辛苦的事情。就像大观园中的宝二爷,要一遍一遍陪着黛玉妹妹擦眼泪,才能填补她内心常驻的弃儿情结;就像故事中这对倒霉的乌龟爸妈,仅仅坚持过约定好的20年还远远不够,也许再有一个20年,他们就可以感动那个躲在大树背后的一直望着他们的乌龟儿子。
被爱是运气,也需要我们的勇气
有时候人生真的很奇妙,有一些我们可能这一辈子都以为不会改变的事情,恰好就会发生在某个根本不能预期的时空背景之中。
比如我的一个女生朋友,某天突然告诉我她要嫁了。我当时很吃惊,因为一路上真的看过不少她在感情生活中如何折磨对方和自我折磨。但是那一天她却告诉我,之前的她,时时刻刻都在遮掩自己各种实的、虚的小缺点,而那天她和他一起去郊游,晚上回家照镜子,才发现自己脸上、脖子上都是大片大片的湿疹,丑得就像一只斑点狗,而对方和自己一样一整天都没有发现。
另外还有一个女朋友,也是在类似情景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果真不必再去试探,原来即使在自己十分狼狈、十分不堪的时候,对方竟然依旧选择稳稳地站在身边。
也许她们两个人都是幸运的,生活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赐给了她们一些刚刚好的小小苦难,让她们反而有机会,可以感受到来自另一个人实打实的善意和关照。
当然,现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那些根植于我们童年记忆“我不可爱”的信念,常常还是会一不小心就重新出来故意捣乱。这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之所以让我十分感动,更多还是因为她们后来同伴侣在一起的相处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可以去觉察自己的痛苦,在多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过去的阴影,还是来源于眼前这个人的无心过错。
小的时候,我们常常误以为父母就是全世界;长大以后,还很可能会继续一厢情愿地,把全世界都看做和记忆中父母同一个模样。当然,如果我们自己愿意,也可以试着和内心这些很没道理的童年信念保持一点点的距离,运用一点点的理智,让自己不被它们随意推着行动,就很好。真的,不一定要求自己把它们统统清理干净,试着可以看着它们,把它们和现实做出一些些区分,就是很大的进步。
茉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