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85.2%的受访者关注宜居城市建设。对宜居城市评价的六个维度,公众最关注的是交通便捷性(75.1%),其次是环境健康性(70.3%),第三是城市安全性(62.4%)。其他依次是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58.1%)、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45.9%)、自然环境宜人性(44.5%)。
近日,中科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采用6大维度、29个指标的宜居城市综合评价,对40个上榜城市进行了排名。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揭示,85.2%的受访者都在关注宜居城市建设,57.3%的受访者满意自己所在城市的宜居程度,60.9%的受访者建议将人才培养与发展机会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60.3%的受访者建议推动宜居城市建设需优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受访者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占34.1%,二线城市的占42.7%,三四线城市的占21.1%,其他的占2.1%。
60.9%受访者期待增加人才培养与发展机会相关指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吕斌表示,城市的宜居性是公众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判断和感受,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从狭义上看,宜居主要是指满足公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交通、住房、气候、健康等。广义上的宜居则上升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这里更侧重于城市为个人所提供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发展机会。依据自身条件和个人偏好,不同人对城市宜居性有不同判断”。
本报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均关注宜居城市建设问题,其中27.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报告》中对宜居城市的评价共有六个维度,调查显示,公众最关注的是交通便捷性(75.1%),其次是环境健康性(70.3%),第三是城市安全性(62.4%)。接下来是: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58.1%)、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45.9%)、自然环境宜人性(44.5%)。
北京市某杂志社编辑崔帅表示,交通便捷性和公共设施便利性是自己首要考虑的宜居指标。“作为上班族,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交通。公共设施配备不够或道路经常拥堵,非常影响居住的满意度。”他表示,自己住的地方离公司比较远,“搭公交车经常堵在路上,乘地铁又赶上高峰期,好几个站都挤不上去。每天上下班都要花2个多小时,很影响心情”。
《报告》未涉及的指标中,公众最期待加入哪些?调查显示,60.9%的受访者认为应增加“人才培养与发展机会”相关指标。
吕斌认为,对城市工薪阶层来说,人才培养和发展机会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很多人可能觉得宜居和‘宜业’是两回事,但其实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就业机会多、前景好,有更多施展才能的平台,年轻人往往更愿意选择在这些地方居住。另外,生活成本也是影响宜居度的因素之一。一座城市的生活成本过高,个人的居住舒适度也会有所下降”。
此外,56.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增加“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其他还应增加的有:“城市产业结构创新”(52.7%),“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49.8%),“城市历史文化资源”(41.8%),“城市经济富裕度”(37.5%)。
空气、交通、饮用水是受访者最希望改善的三大方面
要创建宜居城市,城市有哪些方面应该改进?调查显示,61.5%的受访者直指最需改善空气质量,58.4%的受访者认为最需改善交通拥堵状况,52.3%的受访者直言要改善饮用水水质,49.3%的受访者则关注城市住房条件。其他依次是:公共卫生与污染治理(46.9%),购物、就医和就学方便度(37.5%),城市公园与绿化(36.8%)。在居民对当前居住城市宜居程度的评价中,7.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49.4%的受访者比较满意,态度中立和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分别为28.9%和13.8%。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的宜居指数普遍不高。吕斌认为,这主要在于公共政策不到位,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提高城市宜居性,首先要出台相关公共政策,把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和绿地建设、城市安全等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中去,落实各项工作,从而多维度提升居民满意度”。
吕斌建议,政府可以从两方面推动宜居城市建设。一是完善城市规划设计,构建规划、建设、管理为一体的城市治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二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逐步改变以往“高成本、高能耗”的产业模式,打造城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来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布局,逐步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宜居城市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市民三大主体的共同协作。提倡低碳生活,鼓励公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也是政府提升城市宜居性、改变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如何推动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调查显示,60.3%的受访者建议优先保护城市生态环境,54.6%的受访者希望打造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53.8%的受访者期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47.8%的受访者建议提供稳定的就业创业机会,41.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确保住房便利,41.6%的受访者建议合理控制城市人口数量,39.5%的受访者期待加强社会治安管理,32.3%的受访者建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30.3%的受访者希望重视城市人文建设。
实习生 陈少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