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强的西部传统工业城市,在半个世纪的资源开发中,为国家能源保障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面对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如何摆脱“路径依赖”、跳出“资源陷阱”,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
短短几年,六盘水写下了由挖掘“地下煤炭资源”到挖掘“地上旅游资源”,由发展“煤炭黑色产业”到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的答卷。如今,六盘水市在生态建设、扶贫攻坚、城市转型升级等方面成绩斐然,成为国家经济循环示范城市,在产业转型中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路径。
“享”大健康:健康产业引领转型之路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以满足人类不断提升的健康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健康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打造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六盘水“十三五”三大发展重要战略之一。
围绕“医、养、健、管”四大领域,坚持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六盘水大健康产业迈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城市病、喧嚣症、亚健康……越来越多的白领一族会选择一次六盘水之行,让自己得到舒解和调剂:在雪上飞舞的竞逐中释放身心;在玫瑰温泉里舒筋解乏;在“负氧SPA”中涤尘洗肺,在静思禅悟中平和心绪……
这只是六盘水围绕大健康构建的“四大产业”中的一项——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整合资源,六盘水还构建了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疗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丰富的产业体系让六盘水的“大健康+”的路子越走越顺。
目前,六盘水市已入驻多家医药企业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共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155个品种。截至2015年12月30日,全市共种植中药材34.89万亩,总产量3.69万吨,带动农户24.53万人参与中药材种植,人均收入7243元。
长期举办体育赛事,也让六盘水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六盘水先后组织了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水城站比赛,全国公路和山地自行车比赛等一系列高级别的体育文化赛事。这一场场“运动盛筵”,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同时,亲身参与或观看体育运动,在游山玩水之余领略体育健身的无穷魅力,使健康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
正是这些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壮大,推进了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使六盘水市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底盘更加坚实,发展的底气变得更加硬实,为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保障。
“建”大旅游:让“中国凉都”成为世界名片
高速发展的同时,六盘水人没有忘记生态文明,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7.55%提升到2015年的49.77%。如今,六盘水已成为旅游收入增速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的旅游热门城市,2015年,六盘水市全年接待游客125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73.82亿元。
夏天“19度避暑凉都”、冬天“温泉+滑雪”、“生态疗养游”……一个个的精品套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升级版”的六盘水旅游不再满足于举步皆景的视觉体验,以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山地户外运动等为目标的旅游胜地正在形成,六盘水离“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近。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原本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变身成为生态农业园,村民们见证着自己的家乡,按照挂在村口的规划图,一天天地在变美,强烈感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六盘水还加快了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商品等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不断完善要素配置,使全市的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一批批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全国、全省的重大规划盘子,一个个景点景区的不断升级改造,一片片乡村旅游扶贫稳步推进,一处处公园荡漾着欢声笑语……
这座因“三线建设”而成立的老工业基地,已经跳出了“资源陷阱”的桎梏。通过旅游升级版的打造,吹响了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和谐进行曲,如今的“中国凉都”正以崭新优美的姿态成为世界名片。
“谋”大发展: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一直是六盘水最向往的颜色。
对“绿色经济”的期盼中,六盘水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经济模式。
围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六盘水将生态建设摆上了突出位置,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六盘水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长板,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打造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样本,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如今,六盘水规划建设了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猕猴桃60万亩、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3个“100万”和种植商品蔬菜5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刺梨等特色经果50万亩、红花油茶等花卉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50万亩。
真正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了产业,一个个村庄变成了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原本只有羊肠小道的村子通了硬化路,一家家农家客栈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尝到甜头的农民更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的意义。
荒山变绿海,荒坡披绿毯,荒沟换绿装,六盘水正一路向“绿”前行,进入了一个蓄势待发、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后发优势,在绿水青山间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