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刚从家乡小城去上海求学,不出半个月,就迅速被一堆新奇概念洗刷大脑,第一个便是文化创意产品。逛了逛田子坊、1933老场坊、M50等经典文创园的店铺,“创意”“设计”这些字眼构成了各家店员的共同开场白。彼时那些理念“高于日常”的店铺深得我心,喜欢他们兜售的立足“怀旧文化”的创意小物,例如复古牛皮纸、老式拨盘电话机、80年代的茶缸、小人书、发条铁皮青蛙等。除此之外,街头巷尾还流行“格子屋”,小巧别致的店面,冒着都市新潮气:火车票样式的零钱袋、印着地铁站名的钥匙扣、头顶动物脸的帽子……
平淡无奇的日常用品被涂抹上一点人情色彩,立马就生长出一丛丛惊喜感,成功“俘获”顾客的钱包。但很可惜,那些店铺没几年就被大众无情厌弃了,原因是款式单调、“千店一面”、上淘宝一搜都是更价廉物美的“同款”。这充分说明一点,文创产品必须活在时代的激流里,欲靠想象力赚钱就莫想一劳永逸。
近几年,文创产品又以另一种新姿态登场,创意市集牢牢“抓”住了大城市里的年轻消费者。
周末上街,你时不时就能在大商场、美术馆、公园等场所撞见大大小小的创意市集,场景极其生动,一群笑容明亮、活力四射的青年男女,站在琳琅满目的摊位前热情招呼,那些五花八门的商品均由他们自己设计:服装、配饰、皮革制品、家居装饰品、盆栽,甚至还有香喷喷的美食供你品尝。若运气够好,你能边购物边欣赏到摇滚乐队的纵情表演。
我个人最钟爱的创意市集是在台北的华山文化创意园,园区举办“简单生活节”时,我和同伴在创意市集整整泡了大半天。每一件产品都好想买回家,设计者的精巧心思令我们感慨。他们不过是用了常见的纸板、毛毡、布片和针线,就缝合出活灵活现的动漫形象,搭造起梦幻的童话城堡。透过创意市集,你能因此寻到一种生活方式:简单挥霍一下创意轮廓,日子便会有所不同。
创意市集在欧美国家已写下百年历史,根基相当深厚,而对中国人来说尚为一个稚嫩的幼童,蹒跚学步,小心摸索着前行之路。
提起创意市集为何忽然在内地火爆,大家都认为是一个台湾姑娘“点燃”的。在伦敦求学、居住的台湾人王怡颖是个自由作家及插画工作者,也是 noodoll 品牌设计师。她自己很爱在周末逛伦敦的几大著名流行市集,淘旧物、看人、寻找灵感和感受气氛。伦敦的市集挤满了灵动的创意和“自由平等的艺术风气”,连70岁的老爷爷都会把家中不能用的旧插头拿出来兜售!于是王怡颖访问了16位在市集里摆过摊的设计师、艺术家,展示他们的作品与理念,然后写成了两本《创意市集》图书。一经出版,“市集”概念红透半边天。内地一线城市的青年纷纷义无反顾投身创意市集的缔造中。
目前,相比于先前那些文创园里呆板的商铺,当下创意市集兜售的商品更重视打造自家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和品牌,从单一售卖转为构建多元文化空间。
在经营品牌上,iMART创意市集无疑独树一帜。它是国内首个针对年轻人的市集交流性创意实验,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大型城市公共创意活动之一,已连续巡回中国二十余个大中城市,举办了百余场以户外为主的市集交流活动。 iMART是“I'm art(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缩写,不仅摆摊,iMART创意市集“霸道”包揽了几乎所有需求:联合书店做讲堂、入驻流行音乐节、举办吃货狂欢夜……想象力无所不在,改变就在一念之间。
而鹦鹉螺市集则是一个颇具互联网思维的综合平台。“电商+市集”的O2O运营平台,汇集“复古、手工、原创、海外回流、独立设计”概念的非标准化商品,线上线下合力运行。独立设计师云集,不少人评价淘到“仅此一家”的好货概率很高。鹦鹉螺市集擅长营造气质饱满的文化空间,如果你参加过市集,会感觉自己简直像参加了一场盛大的派对,看看展览和乐队演出,玩玩体感互动游戏。丰富立体的体验,让这个市集渐渐变成都市人的休闲新地标。
由此看来,这年头有志于做创意市集的青年们可谓任重道远,因为顾客的口味越来越“刁”了。你若不能保证独一无二的创意设计、提供适应多元需求的空间,他们是绝不愿意为你这一摊埋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