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创·视线

被天文改变的小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12日   11 版)

    7月2日,在FAST最后一块“镜片”吊装完成的前一天,距离其5公里外的航龙村上,“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正在加紧施工。图为航拍一景。中青在线 陈明/摄

7月2日,在FAST最后一块“镜片”吊装完成的前一天,距离其5公里外的航龙村上,“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正在加紧施工。据文化园指挥部负责人透露,该项目一期将随着FAST的全面竣工而完工,剩下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摄

    FAST最后一块“镜片”吊装成功,一夜之间让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偏僻的黔南小镇——克度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少真正走近过这个全世界都聚焦的“天眼”,也没有几个人能将它说个究竟。但对他们来说,这个神秘的大家伙已经打开了一扇窗户,带来了大量的变化,缩短这个中国西南山区与外界的距离,让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


    克度镇的居民没有想过,他们原本习以为常的生活轨迹,会在某一天以这种形式被改变。

    7月2日,FAST最后一块“镜片”吊装的前一天,在这个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金科村大窝凼施工现场,20年前因为没柴砍而翻过山头搬到这里的老杨夫妇,穿上工装,干起了最后的安装工作。

    克度镇上,克度中学的初中教师杨叶梅,在结束一天的语文课后,回到自家人所开的宾馆,做起兼职,招待着这一年来渐渐多起来的外来游客。这家宾馆取名“天文酒店”,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没有太多天文的元素,宾馆的前身是一家零售超市。

    5公里外的航龙村,村民黄光伦和妻子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施工中的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建设指挥部,签下了征收房屋的协议,这是村民签署搬迁协议的第三天。一切就绪后,一座“天文小镇”就要在他们的祖宅这里拔地而起。

    位于克度镇另一头的前进村,祖上七八代都居住在金科村大窝凼的杨天信、舒德美夫妇,扔下铁锹和锄头,带着搬迁补偿款,来到距离镇上只有一两公里的前进村,开了一家汽车修理门面店,这一天,他们正在等待顾客上门修补轮胎。

    17岁的袁天慧刚刚经历过中考,这个自称性格害羞几乎没怎么出过门的姑娘,现在是一家新建天文酒店的实习员工——在前台勤工俭学帮忙接待。偶尔,她也会和客人聊上两句。有人问她,什么是FAST,她低下头,讪讪地说:“知道,但没有去过”。

    事实上,克度镇上生活的居民,很少真正走近过这个全世界都聚焦的“天眼”,也没有几个人能将它说个究竟。但对他们来说,这个神秘的大家伙已经打开一扇窗户,带来大量的变化,缩短这个中国西南山区与外界的距离,让这里生活着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

    走出“锅底”

    杨天信今年40岁。33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绿水村。

    这是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边上的一个被绿色环绕的村子,地处圆形的大窝凼洼地,方圆5公里的半径内没有其他的乡镇——不通路,不通电,光是村里人上山坡就要二三十分钟。

    还在绿水村时,杨天信和村民们一度为了搬东西负重上爬,一天里,坡上坡下地往返七八趟是常事儿,算下来,每天有长达4个多小时的时间都“在路上”。

    “锅底”到“锅边沿儿”,就这样被村民走出了歪歪扭扭的小路。杨天信的小儿子就近读了坡外的小学,每天上学都得“翻山越岭”;大儿子要读初中,走到镇上的中学少说也要2个小时,夫妇俩人便把他送到镇上,寄宿在姨妈的家里。

    2009年,大窝凼被最终确定为FAST工程的建造基地。原因是这里有着天然的喀斯特洼坑,而且深度适宜,岩石承载强度达标。

    这一年,33岁的杨天信一家,和“锅底”的其他11户一起正式搬离。在此之前,杨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七八代。

    搬迁那天,几乎构成了杨天信曾经见过最宏大的场面。“人太多了,那里面(大窝凼)像蚂蚁一样。”

    杨天信和妻子舒德美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离开大窝凼之前,他们在自家的20多亩地,养鸡,喂猪,种庄稼。“那时候就种玉米,家家都是种玉米。”赶上个把月亲戚来,他们会杀头猪,没亲戚走动,就只吃些白菜和土豆。

    搬离头一年,镇上担心村民“闲着没事干”,便安排杨天信回到大窝凼,帮忙修建FAST的基础设施之一——基站。之后,他又在当地的警务室工作一年。然而,没过多久,杨天信便发现,这点儿零星的工资根本无法担负整个家庭的重量。

    随着FAST声名远扬,来克度镇要看“大望远镜”的人越来越多,车子也越来越多,杨天信干脆和妻子开起了汽车修理店。

    在镇上的前进村,他们用拆迁的补偿款建起了现在的家——20多万买下地基,后来又花了70多万砌了房子,楼上自己住,楼下就用来修车。

    为了学手艺,杨天信用1800元专门请来师傅,10天熟悉了机器。现在,一个月能挣两万元,这是他们一家过去一年的收入。

    他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提起大窝凼,杨天信认为“里面的生活挺好”——“亲近,没得蛇没得虫,春天也不会淹水”。但他不愿再回到过去,“要是还住里面,别说小娃读大学,高中和初中都供不起。”

    国际化

    对于克度镇的居民来说,FAST除了“仰望星空”,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2012年,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完成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贵州省配套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其中专篇重点提及,将要打造一个“平塘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

    文化园的地址选在了距离大窝凼直线5公里外的航龙村。未来,在这片占地约300公顷的土地上,将会依次落成FAST游客服务中心、天文体验馆、中轴迎宾广场、星辰主题酒店等建筑。

    眼下,文化园第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数百名工人在挂着“抓机遇 聚合力 加快推进FAST配套设施建设”横幅的建筑里上上下下地穿梭作业。按照计划,这些楼房将随着FAST整个工程全面竣工而完工。

    7月2日的文化园区建设指挥部墙上,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时刻在倒数提醒——“距FAST竣工庆典只剩45天”。

    文化园的建设只一个是开始。

    这部发展规划期望打造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天文小镇”概念——让FAST走向整个克度镇,拉动整个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尽管从外表看,目前的克度镇绝对算不上“国际化”。

    这里隶属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离省会贵阳有着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因为身处山地丘陵,还一度在网络上被描述为“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多为晴通雨阻”。一路上四处挂着“此段危险!危险!危险!”的红色警示牌,往来的客车时常需要和推土机对峙。

    如今,在FAST还未告成,更未搜寻到“地外文明”的时候,克度镇,这个曾经以文化老区而闻名的贵州省南端小镇里,已经摇起了“国际化”的大旗。

    目前的克度镇主街道两旁,最常见的是正在施工中和已经装修完成的房子,它们大多都被赋予了和天文沾边儿的名字:比如晨星酒店、星园床上用品以及银河广告传媒,等等。

    坐落在金星村红塘街上的天文酒店是其中之一。不到10平方米的酒店前台,墙上却紧巴巴地挤着4块时钟:北京、纽约、伦敦和巴黎,然而细心对比,就能发现另外3个“国际时间”,和真实的国际时间差了“十万八千里”。

    天文酒店的工作人员说,表是请人调的,他们不懂这个,弄上就是图个“装饰”,图个“国际”。

    这点“误差”并没有影响酒店的生意。连续两个月里,天文酒店的29间房一度住满了26间,有时还会“爆满”。管着这家酒店的杨叶梅发现,形形色色的住店人中,搞建设的最多。“有几个外地老板一住就是一年半。”

    天文酒店正式营业不过5个月,此前,这座房子楼上闲置,楼下经营超市。“不是发展嘛,肯定很多外地人要来,我们就想做酒店。”她说。

    在杨叶梅的印象里,天文酒店不算是克度镇上最早的一批酒店之一,但这些旅馆开始讲究起装饰,几乎都是建设FAST之后。杨叶梅白天在镇上的中学教语文,对于酒店礼仪“一窍不通”,端茶、拿卡、退钱的方式“都是现学的”,老师是她的侄女——一个在镇政府组织的培训学校里速成了50天酒店管理的姑娘。

    天文酒店的前台还坐着一个经常低着头的年轻女孩。杨叶梅说这是她的学生袁天慧,今年17岁,刚刚中考结束,来酒店勤工俭学不过2天。因为贫困,她几乎从未出过远门。即使住在克度镇里离FAST最近的航龙村,袁天慧也始终没能走近大窝凼,去看一眼那个传说中的“大射电”。

    袁天慧说,如果没有FAST,她的暑假生活应该会和以前一样平淡——在家里看书,扫地,忙活点其他家务。

    距离

    在克度镇上,几乎没有谁对FAST感到陌生。但FAST究竟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杨叶梅是在一场奠基仪式上得知克度镇要“建天文台”的。那天,她被学校叫去做了接待。一帮政府的官员和北京来的科学家到场让她“有了底”,想到要开酒店,就直接把名字起作了“天文”。“天文台嘛,叫天文酒店,外地人来了容易第一感觉就把它记住。”

    至于这个“天文”具体是干什么的?这位中学教师却并不知道:“确实不知道,你问我,我也答不了。”

    在她和家人的眼中,FAST等于“大射电”“大窝凼”“天眼”,是平塘县继“天书”“天坑”景区之后,可以并称为旅游胜地“三天”的奇观。

    “这儿绝大多数的人都没去过(FAST),他们只知道这个会带来很多的建设和好处。”杨叶梅说。

    在袁天慧的理解里,FAST是一句响当当的口号——“追赶、领先、跨越”。不少和她一样大的中学生都对这句口号耳熟能详,偶尔赶上外边的老师到学校交流,这就成了她们介绍当地时必然要提及的话。

    这6个字被称为法斯特(FAST)精神,一度被印在平塘县三中足球场上的横幅上、天文文化园工地前,以及平塘第二届房产交易展示会的宣传单上。

    “我们是建设小康社会比较落后的地方,领导说了,‘追赶、领先、跨越’,就是这么回事。不单单指FAST,是对贵州的整体情况说的,要以望远镜为标准。”杨叶梅的堂哥虞先生表示。

    在修基站的时候,杨天信见证过大窝凼的“蜕变”。开了汽车修理店之后,因为要给大窝凼的施工队伍补胎,他也曾回去过几次。

    现在,杨天信能准确地在这4450块的反射面板单元下定位出自己家的位置。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个自己曾经生活的地方的主体工程建设在后一天就将完工。

    杨天信和村民们对FAST最初的印象,来自于很多年前科学家实地到访选址。“当天,有个科学家说要建天文台,就讲要修个‘铁锅’,要500米,挺大。”这让绿水村的村民觉得“惊讶”和“稀奇”。

    FAST让原本不同频道的人因此聚合,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但对于更多的克度镇村民来讲,很多难题仍旧无解。

    比如,考上大学依然是袁天慧的头等大事。因为FAST,家庭贫困的她暂时有了机会走出航龙村,也收获了勤工俭学的一点儿收入,但学费的压力还是制约着她的选择。

    杨叶梅说,克度中学里还有很多像袁天慧一样的学生。“现在分数还没出来,经济条件好的可以选更好的高中,但她这种情况是百分百要留在平塘的,这样才能拿到资助。”

    再如,杨天信一家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两个儿子一个上了大学,一个当了特警。他们正计划着把另一处施工的房子也开成宾馆。

    然而,当年和杨家一起迁出的其他11户村民,并非都像杨天信一样幸运,补偿的拆迁款总有用完的时候。杨天信的邻居说,那些没本事的(大窝凼村民),现在没钱了,只能给大卡车下水泥,干苦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7月12日 11 版

被天文改变的小镇
别让WiFi像3G4G一样沦为管道
陈芳允院士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