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微信朋友圈里能看到很多个人求助信息,很多人会积极捐款,帮助有需要的家庭渡过难关。但是受助者没有受到传统走访调查等过程的监督,不少网友也对此提出质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3.7%受访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布或转发过求助信息,其中48.5%的受访者向这些求助者捐助过。58.5%的受访者认为微信朋友圈里的个人求助行为缺乏监管,易产生纠纷,57.4%的受访者建议对求助人进行严格审核和定期检查。
受访者中,00后占0.1%,90后占18.8%,80后占56.4%,70后占18.9%,60后占4.8%,50后占0.9%。
73.7%受访者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布或转发过求助信息
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布或转发过求助信息,18.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9%的受访者没有注意。
有48.5%的受访者向这些求助者捐助过,51.5%的受访者表示没捐助过。
范云莉是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的大三学生,最近她被查出罹患白血病,现在在天津血液病医院接受治疗。通过微信某平台求助,她和家人一期筹集了30万元,但因病情加重需要进行二期治疗,还需50万元才够治疗费用,于是正在接受第二期的捐赠。
范云莉的妈妈陈红说:“微信求助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云莉的同学、同学的同学和我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在帮忙转发、捐款,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方式,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筹到这么多钱。我们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特别好,当时开始筹款的第一天就到账24万元,4天之内就筹到了30万元,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求助的过程也比较方便,只要通过网络上传身份证、诊断证明等材料就好了。虽然要收2%的手续费,但是比别的地方要少很多。”陈红说。
对于微信朋友圈里的个人求助行为,58.5%的受访者认为缺乏监管,易产生纠纷,52.8%的受访者认为门槛低、传播快、效率高,38.7%的受访者认为善款畅通无阻,可直接救助受难者,35.9%的受访者感觉是滥用社会爱心,27.0%的受访者觉得是对传统的慈善方式的有益补充。
57.4%受访者建议对求助人进行严格审核和定期检查
调查显示,39.1%的受访者支持在微信朋友圈里献爱心,其中6.8%的受访者非常支持。41.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5.4%的受访者不太支持,4.1%的受访者不支持。
天津某高校学生杨阳认为,通过微信朋友圈求助的方式能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真正的帮助,“我们有献爱心的想法,但没有渠道,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了解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非常好,毕竟靠个人、单个家庭的力量很难独自面对一些困难。”
调查中,62.4%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求助、筹款的方式容易发生诈捐、骗捐现象,61.7%的受访者担心捐助资金会使用不透明,53.9%的受访者担心善款余额会处置不透明,51.0%的受访者感觉缺乏必要的中间监督环节,45.8%的受访者认为难以保证求助人信息的真实性,37.1%的受访者认为法律规范尚不明确,24.5%的受访者认为受助人资格缺乏评审标准。
陈红介绍:“我们上传好相关材料后,平台可以通过医院的住院号来确认。当然也会有网友质疑,尤其是在我们上调了筹款费用之后。但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毕竟是把自己的钱捐出去了。所以我也会在平台上积极回应质疑,上传诊断证明等有说服力的材料,有时候自己比较忙,云莉的同学和我的家人也会帮忙回复。”
“我们在平台上设置好筹款额度,如果筹满就自动停止了。”对于善款的使用,陈红说,肯定会把捐助的钱全部用在云莉的治疗费用上,如果还有剩余会捐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平台会要求我们把费用收据提供给平台,我自己也会及时更新费用的使用状况”。
杨阳则表示,这种方式不是那么公开透明,缺乏传统的鉴定过程,所以相关平台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捐助人自己也要提高辨别能力。
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个人求助行为,57.4%的受访者建议对求助人进行严格审核和定期检查,56.8%的受访者建议对资金后期使用进行公开,55.8%的受访者希望建立健全第三方监督机制,49.9%的受访者建议建立健全网络举报系统,39.0%的受访者建议政府要加强对正规募捐平台的宣传,31.4%的受访者建议捐助人要学会理性判断。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王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