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按住冲水键,一手用扫把将蹲坑里的粪便推进下水道,一股刺鼻的气味在空气中四处流窜,谢强不禁憋了一口气。
“在生命弥留之际,爷爷还要家里人作出保证,在他去世之后,继续清扫公厕。”如今,在武汉铁路局武东车站上班的谢强每逢休息,都会帮奶奶刘忠兰和爸爸谢常清一起打扫家附近的一座公厕。
公厕位于青山区冶金街楠姆社区车站村里一片低矮的棚户区旁,如今三拆三建,已有52年的历史。从爷爷谢贤武开始,这个公厕见证着这个铁路世家三代人的默默坚守。今年6月,谢强一家被评为湖北省“荆楚最美家庭”。
1964年,谢贤武被调到楠姆庙车站,和其他铁路职工一样被分配住进一片棚户区,这里有6排低矮的瓦房,每排12户。
车站为方便职工,搭建了一个公厕。那时没有冲水设施,没有专人打扫,厕所地面布满烟头、废纸,走进去就一股恶臭。有一天,谢贤武拿着扫把和锄头走进公厕,此后打扫这座公厕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去做,从不讲什么报酬。”当过民兵、参加过抗美援朝,谢贤武一辈子忘不了曾经的岁月,经历过生死的他,将身外之物看得很淡。在他的影响下,老伴刘忠兰也拿起扫把,默默陪在一旁清扫公厕。
对1987年出生的谢强来说,第一次去扫公厕的记忆是“恶心”“难为情”。高中时跟随爷爷去扫公厕,这个大男孩难免会有些挣扎和不理解,“厕所那么臭,为什么要扫那么多年”,谢强常问爷爷。
谢贤武每一次无声的行动给了孙子最好的回答。在爷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谢强由抗拒变为慢慢接受,最后甚至觉得扫公厕“挺好的”。高中和大学期间,每逢周末谢强就会帮爷爷、奶奶扎扫把、清扫公厕。
谢贤武一辈子话很少,后来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时,他对长孙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希望谢强去当兵的想法。彼时,大学毕业后的谢强在一家汽车4S店有份收入还不错的销售工作。
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谢强辞去工作,参军入伍。在济南军区当兵期间,谢强被评为优秀士兵。退伍上班后,他又成为培训班班长、车站生产骨干。谢强成长的每一步似乎都有谢贤武的影子,“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更加能够理解爷爷一辈子默默无闻所作的贡献了”。
生性乐观善良,是这一家三代人特有的品质。
谢贤武去世后,在附近楠姆庙车站上班的儿子谢常清,每天会提前一个小时出发陪着母亲刘忠兰一起清扫公厕。
在单位里,看见垃圾无人清扫,他也会默默地拿起扫把。谢常清第一次拿扫把走进公厕时,里面的恶臭熏得他连连反胃。但由于心疼父亲,他还是时常帮忙清扫公厕。
谢贤武重病住院后,谢常清每天坚持打扫公厕,这是他对父亲的一份承诺。
这间公厕里尴尬的场景也时常发生。一次,谢强在埋头清扫厕所地面,一个进来上厕所的人问,“为什么不把周围的垃圾清扫进去”。被误会为清洁工的谢强,现在心态很宽,学会了一笑了之。
“他是一个很正能量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向上,很乐于帮助朋友。”关于家人扫公厕的事迹,谢强从未向朋友提起,同事周小宇通过看新闻才对他的家庭有所了解。而女朋友听到这个故事后,也对他表示支持。
本报武汉7月11日电
陈俞 高翔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