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新闻里一片疾风暴雨,举国上下都紧盯着南方洪水的最新动向。在一众抗洪救灾的感人故事中,却也夹着有点儿滑稽的一则短闻。
——安徽省枞阳县陈瑶湖镇党政办主任周巨龙,擅自带领200多名抗洪抢险的部队人员绕远路前往抗洪现场,被上级逮个正着,他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和免职的处分。据说周巨龙之所以要绕远路,是因为他觉得让部队从镇上路过能“扩大影响”。
初一看,这个理由令人咋舌,竟有这么轻重不分的官员?再一想,倒也不是不可理解,反而大有“道理”。
背后是一个并不鲜见的现象:官场中的形式主义和面子思维。这种思维已经深入某些人的日常行为,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很可怕,它能让人莫名其妙地损失智商。
不妨设身处地,站在周巨龙的位置上想一想。他是镇党政办主任,这个职位具体是做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镇党委、政府的文秘总领,负责起草各种文书,处理来文来电,做好会务工作,还有一条重要的——“做好对内对外宣传”。
坐在这个职位上,很容易被面子思维和形式主义感染。以往的宣传经验大概使周巨龙产生了一种惯性想法:敲锣放炮,带着人马在街道巡礼,搞出点儿动静,比实际干点事儿更重要,至少同等重要。这么“深思熟虑”了一番后,他反而做了一件大蠢事。
这则新闻也可以视作一个寓言,它提醒管理者和监督者,要注意那些形形色色的“远路”。
周巨龙的蠢是显而易见的,他绕起远路来是大张旗鼓的,抓他个现行并不难。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在另一些危机现场,路绕得更远,代价更大,而纠正也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气。
以此次的洪水来说,公众需要知道,这前前后后到底有没有更多的“远路”。就在前几天,湖北籍的一名在京大学生,向武汉市水务局邮寄了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她追问,武汉市三年前通过的“三年攻坚计划”中声称要用于更新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129.85亿元资金,到底怎么用了,到底成效如何。
周巨龙绕的远路,充其量是多费了几小时,多走了一些里程。而天灾来临之前,那些没有洪水滔天、不需赌命搏杀的庸常日子,照理说同样是不可懈怠的。若在这种平静之中放松警惕了,玩忽职守了,犯蠢了,那么积年累月绕下的远路,会让人“临危偏乱”;甚至,这远路绕着绕着,可能就撞到了灾祸本身。
从洪水说开去,在政府执政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远路的陷阱无处不在,辨别远路需要判断力,抵御远路需要意志力——因为远路有时正是以“捷径”的面目出现的:可以显著提高GDP,却带来长久污染的大项目;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却绑架地方经济的过剩产业,等等。
把判断力和意志力寄托在官员个体身上,很不靠谱。智者千虑尚必有一失,何况官员也都是常人。常人常理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处在什么位置,浸泡在什么环境,就容易感染特定的思维定势。
但事又是人一件件做出来的,所以最后还是得回到人本身。一个可能的方法,是着力于激励机制——设定一个合理的路标,让行路者避免绕远。
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考核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第三条又指出,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
这便是树立合理路标的尝试之一。不过中央层面的这份文件是原则指导性的,如何去落实贯彻,需要各地各级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细致的考核标准。
对远路的纠偏,也是另一种设立路标的方法。特别是在灾难事件中,我们需要英雄事迹,需要“爱与勇气”的感性洗礼,也需要对本不该走的远路的理性反思。
一边计划方向,一边纠正歧途,路标精准了,绕远路的人便少了。
因为绕远路,周巨龙已被免职。但愿洪水退去,更多的“远路”能浮出水面,更多的绕路者能得到应有的对待。这也许会带来一时的“负面影响”,却会实实在在地产生更长远的正面效应。孰远孰近,想起来并不难,走起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