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逝者

一生与沉默为敌

玄增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13日   10 版)

    埃利·维塞尔,美籍犹太裔作家、大屠杀幸存者,1928年出生,2016年去世,享年87岁。

    埃利·维塞尔一生最害怕的,就是沉默。

    这位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幸存者曾买下报纸的整版广告只为让美国总统听到他的声音,也曾拉上影星乔治·克鲁尼一起到联合国会议上疾呼,他奔走世界各地,接受访谈、发表演说,即使嘴角的皮肤都已经变得松松垮垮,他还是大声抗议儿童在战火中被用作人肉盾牌。

    直到7月2日去世,他才终于停止发出声音。在此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以几乎每年写一本书的速度,为世人留下近60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自传、诗歌。今天,几乎所有世人都听闻过“集中营”背后所代表的悲惨与屈辱,这多少归功于维塞尔的努力。

    “他大声疾呼,不仅反对反犹太主义,而且反对各种形式的仇恨、偏执和不宽容,”他去世后,美国总统奥巴马评价,“他恳求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和所有人类——做同样的事,以彼此为鉴,真正做到‘永不再犯’。”

    1980年,维塞尔以个人的名义前往柬埔寨探访难民营。当看到上百万无辜民众遭到杀害的“骇人场景”时,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纳粹的集中营。

    “作为幸存者,我总以为自那场浩劫之后,世界将再也没有仇恨、战争、暴力、痛苦或饥饿,”维塞尔的声音低沉,“但今天我看到,这种事情又如此轻易地重演了。这证明世界根本没有反思,或者根本不想反思。”

    “与爱对立的不是恨,而是冷漠;与美丽对立的不是丑陋,而是冷漠;与信仰对立的不是异端,而是冷漠;与生存对立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死间的冷漠。”他曾在一份公开报告中说。

    72年前,维塞尔就是在冷漠中步入那段黑暗的历史。

    那时的维塞尔只有15岁,与家人一起挤在一辆满载犹太人的牲口车里,在闷热、焦渴和恶臭中行驶了三天三夜后,火车终于慢了下来。靠窗的人读出了站名:“奥斯维辛”。有人告诉他,这就是终点站了。

    “你们就是上吊也不应到这儿来!”早前来到集中营的同胞吼道,“难道你们不知道,奥斯维辛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吗?不知道?1944年了还不知道?” 

    维塞尔和他的同伴摇摇头。那时,距离德国投降只有一年时间,他们对集中营依然一无所知。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这一切。”多年之后,在与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的一次对话中,维塞尔说,“如果当时能够有人告诉我们将会发生什么,许多人或许会因此逃过一劫。” 

    遗憾的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600万犹太人就在世界的沉默中走向死亡。维塞尔刚到集中营的那一晚,就有大约9000名犹太人被杀害,包括他的母亲和妹妹。更可怕的是,在苦难的折磨下,受难者自己也被沉默俘虏。

    集中营里,父亲受到毒打的时候,维塞尔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只能默默地看着,一声不吭。甚至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听着父亲无数次地呼唤自己的名字,他心中升起的不是悲悯,而是愤怒,愤怒父亲为什么要引人注意。最后,维塞尔蜷缩在几米之外,看着父亲孤独地死去。

    1945年4月11日,已经6天滴水未进的维塞尔终于被美国人解救。之后,他被一家法国儿童救助慈善机构收养,在法国索邦大学学习法语、哲学、文学和心理学,并在19岁时成为了一名记者。然而十年间他却一直未曾提及那段痛苦的过往。他解释说自己只是“不想说错话”。

    “我知道自己有许多话要说,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字眼。”维塞尔说,“饥饿、焦渴、恐惧、押送、焚烧、烟囱,这些词都有自身的意思,但在那个时代,它们全都另有所指。” 

    1955年,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佛朗索瓦·莫里亚克的鼓励下,他完成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夜》。这部用意第绪语写的书,最初有800页,最后缩减为127页。

    历时一年多,这本书才被一家美国出版社看中,公司仅仅预付给他100美元。而且在最初的18个月里,书的销量只有1046 本。“大屠杀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们想去了解的事情,”韦塞尔在1985年这样对《时代周刊》说。

    但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停止发声。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纽约开始了关于大屠杀的系列讲座。演讲总是座无虚席,他从一个故事过渡到下一个故事,有人说,“这使人想起《圣经旧约》里《传道书》的章节”。

    他也曾亲自前往阿根廷解救政治犯,为苏联的犹太人书写“个人报告”,批评禁止犹太人移民的政策,还把自己和父母曾住过的房子建成了一座博物馆。

    面对权力,维塞尔也毫无怯色。1985年,他要求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取消对联邦德国二战军事公墓的访问,并公开批评说:“总统先生,那里不是你该去的地方,你应与遭受纳粹迫害的人站在一起。” 

    1986年,维塞尔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称他为“从死亡集中营深渊中走出的人类信使,传递着互爱和救赎的信息”。同年,他与妻子建立了埃利·维塞尔人类基金会。

    在受奖时,他说:“在人类遭受痛苦和屈辱的任何时候,你都要站出来发声。沉默只会鼓励施暴者,而不是受难者。”

    如今,那本《夜》已经销售了1000多万册,矗立在华盛顿街头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依旧人来人往。维塞尔却永远无法再开口了。

    但他深深坚信,那些聆听过见证者故事的人,也将成为下一个见证者。他们的记忆将在后代人的脑海中,重获新生。

    “敌人若能把罪恶从人类的记忆中全部抹去,他们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见证人,我坚信,不让他们得逞,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看起来,这个87岁的老人最终也没有失败。

用电影打捞一段历史
一生与沉默为敌
武汉大雨留下了什么
叶秉锋:被争抢的超生者
龚雪辉:被掩埋的钉子户
苏郑:被摆拍的副区长
胡世博:被卖唱的教师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