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逆袭就是挣你想要的生活

杨三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15日   02 版)

    徐简

    在过去我们的一次专题讨论中,有作者指出:高考已从能不能上大学的竞争变成能不能上名校的竞争。那么,名校和非名校到底差在哪儿?是“985”或“211”的标签,是各种资源人脉的支持,还是努力追求卓越的习惯?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分,自然形成了两种身份标签:有非名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受到了“学历歧视”;有非名校的本科生,以考上名校研究生为奋斗目标。当然,永远不能否认的是名校能出人才,非名校也能。


    @雨茂名校之有名,不在排名,也不在政府扶持,而在于知名校友。白岩松讲过一个笑话:把一只狗牵到中央电视台,都能变成名狗。当然,人们不会打心里认可这种出名方式。我工作的学校是一所省部共建的师范大学,在本省教育界早就打出了名头,但到了外省,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在今年招生工作中,工作人员就向考生宣传李琦,因为他是“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全国总冠军。其实大家都明白,除非为了学习音乐,奔着李琦去的考生是极少的。一个李琦并不能使我校成为名校,如果各专业有都有自己的“李琦”,学校想不出名都难。

    @吴敏文社会捐赠应该是衡量某所大学是否为名校的重要指标。任何捐赠人都不会将自己的财产虚掷,受捐大学必须具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高、基础条件好、培养出优秀人才等条件。一所大学获得社会捐赠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大学办学条件,进而影响到大学对优秀生源和师资的吸引力,最终又影响到大学声誉。

    @邓有情我是一本大学毕业的,现在在某企业上班;而我的老婆是某偏远地级市的一所三本学校毕业的,现在是乡村初中教师。按照传统看法,我是一本,她在三本,我应该比她好。但是,同样按照传统看法,她在事业单位,我在企业,我又比她差。再看,她们学校很难招到专业对口的老师,因为大家都向往城里的生活,不愿意呆在乡村;我们同事当中的很多人却想:在乡村教书,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多好啊!我想,名校与非名校就如同围城内外。

    @胡波在政府投资的办学模式下,名校和非名校之间的根本差距在于资源的切分。政府拨款大多流向了名校,非名校分到的则很少。名校的优势就是集中资源,将最好的师资、最好的生源、最有利的条件等集于一身,其毕业生自然会享受到不一般的待遇。人为地将高校划分等级和层次,贴上各类标签,这才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何冠军朋友的孩子从职业学院高级焊接专业毕业,实习期尚未结束,就被用人单位看中,签订了合同,薪金诱人,并且在房价惊人的城市获得了一间厨卫配套的住房。这本是值得祝贺的喜事,朋友却情绪不高,淡淡地说:“就是个工人罢了。”能工巧匠是制造业的主体和支撑,理应受到尊重。但是,传统文化却轻视工匠。今天,尽管工匠精神被主流舆论所褒奖,但是对技术工人的偏见依然存在。要创建职业名校,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工匠精神,让技术工人成为受社会追捧的人才。

    W、Y、Z都是中部某三线城市一所二本学校的学生。学校肯定谈不上是什么名校,尽管已经合并升本十多年,当地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师专”。名校两个字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中文系出身的W在大学期间当上了学校记者站的负责人,并在当地多家媒体实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某大型建筑业央企。听说,面试时他直接把一大堆刊有他的文章的报纸放到了面试官面前,轻松获得了面试官的垂青。W一开始被分配到公司一个小项目部。不过,两个月之后便被调到了分公司。半年后,W就被调往公司总部办公室。有人评价说,公司有W一个人,就不需要其他搞文字工作的人了。这个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如同他的连跳三级一样,足以佐证他出众的才华和能力。

    Y也是中文系学生,毕业后考上了新闻学的研究生。不过上的仍旧不是名校。读研期间,他辗转在京城各大媒体实习,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经过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他进入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和他一起被录用的不乏清华等名校毕业生。他的努力帮助他突破了学校的局限,让他具备了与“名校生”竞争的实力。 

    Z高中就读于该省的四大名校之一,综合素质相当出色,但因为高考失利只考上二本。进入大学后,她从物理系转到城市管理学院。在大学里,她抓住一切可以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多社团中都有她的身影,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去国外做交换生,参加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去斯里兰卡做志愿者……毕业后,她凭借丰富的经历,拿到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在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欧洲第10名、全球第33名。这一次,她再也没有上不了名校的遗憾。

    有人或许认为作为非名校生,W、Y和者Z实现了逆袭。但我并不这样认为,说他们是逆袭,好像已经认定了什么学校毕业的人应该取得怎样的成绩,而另一类学校的人就不应该取得那样的成绩。甚至,我都不认同给他们贴上非名校生的标签,以此作为评判他们的一个标尺。他们就是一直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的大学生罢了。

    在当下高考制度下,能不能上名校,能上什么级别的名校,是“世界先进”还是“国内一流”,主要还是取决于高考成绩。不可否认,考多少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但并非全部,而且还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是“一考定终身”饱受诟病的所在。

    整体来说,名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比非名校学生高,而且在资源和平台方面,不同层次的大学所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平台也有很大差别。身边同学优秀和努力的程度也会影响一个人。比如,W当初实习的媒体主要是地市级党报、省会的都市报,而名校学生可以去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这样“高大上”的地方实习。Z去国外做交换生,去的不过是马来西亚的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学,而名校生却拥有去欧美著名高校的机会,她奋战托福、雅思的时候,身边可能还有不少同学在为过不了大学英语四级而犯愁。与名校的资源和氛围相比,W们所处的环境简直望尘莫及。四年下来,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而这些最终都会在就业以及更长远的发展中慢慢体现出来。但名校终归只是少数,能进入名校的学生,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只能怀着割舍不掉的名校情结听从高考的安排。

    W、Y、Z所就读的大学,不管以什么标准来看,都划不到名校的范围内。与有些名校生“开了挂”一样的人生比起来,他们的经历或许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很多高校中,像他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少。

    虽然没有上名校是一件颇遗憾的事情,可能因此错失很多机会,即便到了晚年也还是会为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名校而懊悔,但是,学校所能影响的并不是全部。虽然非名校生所走的路没有那么顺,付出的努力要多一些,他们照样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碗让人振奋的浓鸡汤,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杨三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7月15日 02 版

逆袭就是挣你想要的生活
到底有没有学历歧视这回事儿
我为什么更青睐名校生
读名校 读的是什么
蓝翔技校也可以是“一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