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运华是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镇长,6年前,他作为北京援疆干部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副团长,分管北京市对口援建、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社区和援疆干部管理工作。
虽然从新疆回到北京已经很长时间,但每次说起“兵团”他都肃然起敬。在他心中,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承载着他无限的敬意和满满的回忆。他在诗歌《援疆情》中写道:“三年大漠温情植心中,三年耕耘柳成荫,三年援疆高楼幢幢起……”
“永远以兵团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2010年6月17日,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高运华和从北京同去的13人抵达新疆。上任的第一天,高运华就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立志做事,不枉三年春秋;建功立业,不负家乡父老;经受锻炼,不枉组织重托。”
了解到同去援疆的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王鑫会唱京剧,高运华就和他一起策划到四十七团学校教维吾尔族学生唱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后来通过援疆教师毕正子的编排创新,孩子们不仅到兵团表演,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此外,援疆教师们还在学校里开设绘画、书法等兴趣班。
在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当地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积极协调北京市房山区卫生局为四十七团捐赠了100多万元的现金和医疗器械,协调组织北京市有关医疗专家到四十七团进行了3次义诊。
“援疆不仅是奉献和付出,更是事业和责任。”高运华说。
高运华十分自豪地说,因为援疆时他获得了“兵团二等功”等荣誉,他将永远以兵团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事”
“加入有着光荣历史的四十七团,圆了儿时的军旅梦;终日和老军垦——老仙翁们为伴,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和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军垦二代们共事,丰富了我的人生。”高运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四十七团有一个老兵村,村里住着一群年近九旬的老兵。
67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5师15团1803名指战员,奉命从新疆阿克苏日夜兼程15天,徒步纵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1580里,和平解放了和田城。如今,当年十五六岁的军人都已年近九旬,从来到新疆的那天起,他们便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一位名叫王传德的安徽老兵,他对子女的要求是“除非考学和组织调动,否则永远不许离开四十七团”,他的5名子女和多名孙辈都留在了四十七团。
老兵董银娃来自甘肃定西,高运华经常能看到他佝偻的身影,捡一些能用的垃圾,但他并不是为了贴补家用,因为那里没有回收站,这是董银娃多年养成的习惯,看到还能用的东西扔了他心疼。
“与这些可敬可爱的老战士接触,我感受到了平凡中彰显伟大这句话的含义。”高运华说,“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故事,看到他们,我很想为他们做点事。”
有一次,高运华组织给14位老战士每人买一个洗脚盆,可是,有一位老战士还没用到洗脚盆便离开了人世。
他还组织其他援疆干部一块儿给老战士过生日,请其他团场的专家、医生为老战士和军二代们做义诊,测量血压。“假如我在秋日中离去,就让梦中相见共眠。假如我们天各一方,就化作百灵唱到永远。”2011年,高运华请作家杨眉为老兵刘来宝的妻子创作诗词《守望》。当年,40岁的刘来宝和18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努尔沙汗组建了家庭。婚后,努尔沙汗主动提出在名字前加上“刘来宝”3个字。刘来宝·努尔沙汗成了军嫂,也把自己的人生献给了屯垦戍边事业。她被分配到基建连,成了团场职工,一生都为嫁给穿越“死亡之海”的老战士而自豪。
深受老兵精神的感染,高运华说:“我想把他们的精神通过一个载体固化下来。”在援疆总指挥卢映川的支持下,他倡导策划了首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2012年12月22日,首届“中国新疆·兵团沙海老兵节”举办。当天,北京援疆前方指挥部代表队、十四师代表队、和田军分区代表队、和田地委代表队等15支代表队的1800多人参加了活动,在沙海老兵的带领下,徒步3公里,通过真实再现穿沙漠、过碱滩、越荆棘等各种场景,亲身体验当年沙海老兵徒步穿越 “死亡之海”的艰辛。“12月22日是当年老战士们走过沙漠、抵达和田的日子,15支代表队寓意四十七团的前身——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人,寓意当年横穿沙漠的1800名官兵。”高运华说。
今年,当地举办了第四届沙海老兵节。这不仅成为老兵们的专属节日,也成为老兵精神传承的载体。
“白杨沙沙迎风挡,红柳依依如故乡”
“对新疆和兵团的支援不仅是为了帮助这里的经济发展,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疆的工作经历,让高运华有了更深的家国情怀。
去新疆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了解了关于新疆的很多信息。到新疆之后,新疆广袤的大地并没有让他觉得陌生,反而让他感到十分亲切。他记得到达四十七团团场时,当时天空灰蒙蒙的,到处都是土,周围的房子都是平房。高运华来自河北农村,老家的房子也是平房,眼前的场景就像回到了自己儿时的家乡。在诗歌《归乡》中,他写道:“梦寻童稚时光,白杨沙沙迎风挡,红柳依依如故乡。”
夜深人静时,高运华想起自己和家人相隔万里,想起年迈的母亲,想起辛勤劳作的妻子,他的耳边总会响起《三家店》中的那句唱段:“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
作为四十七团援疆工作组组长,高运华清楚地记得“真情打动人心,实干赢得认同”的工作要求。为了更好地树立援疆干部形象,高运华牵头制定了援疆干部“三当三不当”工作准则:当家人不当客人,当战斗员不当观察员,当排头兵不当普通兵。“虽然离开了新疆,但是四十七团是我的另一个家,新疆是我的另一个故乡。”高运华说。
民生项目一直是北京市对口援建工作的重点。四十七团京昆小区于2012年完工,共新建住宅400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京昆小区建成后,高运华牵头制定了社区管理规章制度,组建了精干高效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逐步到位。
“援疆不仅是资金项目的援助,更多的是理念的交流。”高运华说,“一方面我们带过去的是先进的工作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学到了当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在新疆和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面对每年将近300天的沙尘天气,高运华并没有将其视为困难,“只要不忘初心,困难都不叫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