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土耳其成为“头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宁 袁贻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27日   10 版)

    艾地哈木·阿地力

    艾地哈木·阿地力

    土耳其发生政变的时候,艾地哈木·阿地力刚参加完国内一场创业比赛。

    北京时间凌晨3点,他刚睡下没多久就接到电话,一开始不相信,但是听说自己在土耳其的公司里,8台服务器全线飘红,两百多万用户几乎瞬时挤进来,艾地哈木立即头脑清醒,睡意全无。

    公司是艾地哈木的一个创业项目,运营一款叫做Gundem的新闻客户端。在土耳其语里,这个字可以翻译为“新闻头条”。见过这个项目的人认为它更像是土耳其的“今日头条”。

    在这场持续24小时的政变里,有互联网监测机构表示,包括推特、脸书和YouTube在内的国际互联网巨头都一度停摆。Gundem新闻客户端成为在土耳其运营的、唯一一家存活下来的外国媒体类机构,为被恐惧缠绕的土耳其人提供实时更新的消息。

    为120万用户准备的服务器全部宕机。身在国内的艾地哈木匆忙起身,跪坐在酒店房间的地上,左右手各持一台电脑同时开工,整夜没有合眼。除了担心产品和朋友,还有一种可能性在他心中盘旋:在土耳其近三年的努力,会不会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而付诸东流。

    2013年,当中国创业圈狂飙突进之时,艾地哈木只身来到土耳其创业。刚开始的时候,来这里是因为“国内真活不下去了”。他带了1000美元,两套西装,6件衬衫,还有他到土耳其实习时掌握的土耳其语。

    那时艾地哈木只能住每天租金20美元的破破烂烂的小房间。每天早上,他会衣着笔挺地坐在酒店楼下的小咖啡厅,头发打理得整洁漂亮,点一杯3里拉(折合人民币大约6元)的咖啡,一坐便是一整天,每天发出两百多封邮件。

    后来公司慢慢做大了。他开始感觉到,他创业的意义不仅是成立一家公司,它可以成为中国在海外的软实力的一部分。

    “中国的崛起能不能在欧洲产生正面的影响,可能就要看做媒体的人能让他们产生什么印象。”艾地哈木说,“中国有媒体在做这样的事,但真空仍然非常大。”

    两年时间里,这位80后的创业项目服务过土耳其7500万人口中的七分之一,并在权威手机应用程序商店里排在新闻类的第一位。寻常日子里,每天会有一百多万土耳其人打开这款新闻客户端。

    新的媒体传播方式的重要性的确在慢慢凸显。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甚至在这场政变的关键时刻,是通过视频软件,埃尔多安才能动员人们“走上街头”,反击政变。

    但是,刚来土耳其创业的时候,没有人能理解艾地哈木的疯狂。

    艾地哈木记得,当时在国内,凭借一个概念或一位网红便能获得动辄千万元的投资。土耳其的创业环境远没有这么“气势磅礴”。在土耳其,想让人投资,便要先证明你怎样才能赚钱。“中国的钱那么多,土耳其人几乎没法理解。”

    艾地哈木没有资金,也没有当地的人脉资源。他曾想过向土耳其的中国商会求助。但是联系上才发现,商会的会长是开餐馆的,副会长是会长的老婆,财务则是会长的丈母娘。

    “有点像没娘的孩子早当家。” 艾地哈木笑笑说,“抱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讲感觉是不成熟的表现,总之一定要把事儿做成。别人是柴油发动机,但我是个核电站。”

    转机发生在他到土耳其的第17天,一个朋友为他牵线介绍了土耳其电信的负责人。那时他只有100美元可以自由支配。但为了请这位负责人吃这顿饭,他从信用卡里透支了500美元。

    好在双方很快便达成了协议。这次合作让他在土耳其站住脚跟,2014年10月,艾地哈木推出了软件的测试版。

    “一定要坚持,一旦放弃了就什么都没了。”他说。

    他似乎从来都不会放弃。当年这个维吾尔族青年为了进北京大学,参加了两次高考,第二次甚至不顾父母反对,只填了一个志愿。

    进校后,喜欢打乒乓球的艾地哈木盯上了校乒乓球队。教练说让他等一天,后来又让他“再等几天”,艾地哈木也不恼,一连两个月他每天都去训练馆。别人练,他就在边上默默地看。这像极了他儿时的经历。那时候,刚迷上乒乓球的他汉语都说不利索,却拿着球拍天天往市少年队钻。

    有人笑他像泡泡糖一样甩不掉,老师也“烦”了,北大的教练与他约定一场比赛,他赢了就留在校队,输了就再也别出现。

    一上来,高中拿过全区乒乓球赛冠军的艾地哈木就吃了个“鸭蛋”,0比21,对手还是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

    “我今天是不在状态。”这个20岁的大男人对着教练哭了起来。教练最终心软,指出他的问题,并承诺“一年后我们再练”。

    如今,乒乓球依然是他的“最爱”。这座“核电站”也把这股子韧劲儿带到了创业项目里:他一年在土耳其和中国之间飞五六十万公里。每天一两点钟睡下,5点起床,通常白天见七八拨人。有时在咖啡馆待得时间长了,老板甚至主动提出来要给他免单。想说服雷军投资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定点给他发短信。

    这个运行不到两年的新闻客户端已签下五十多家媒体。但最开始找媒体签约的半年,有时甚至一星期只有一家媒体愿意见他们。就在艾地哈木都已习惯于“谈不成”时,土耳其的一家知名科技媒体突然找到他。从那以后,艾地哈木才仿佛敲开了一扇门,签约势如破竹。

    Gundem的联合创始人龙晓说,艾地哈木不是工作狂而是“魔”,无论什么时间通话,他似乎一直都保持着稳定的亢奋状态。

    一天内,他会在微信上发五六条朋友圈,既为了让大家知道自己和公司的动态,也是因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请大家监督。

    艾地哈木的工作就是每天马不停蹄地见各种人。但他几乎不参加任何发布会,也不喜欢作为“艾总”,置身于各种“总”出现的场合。

    他看不惯那些掌握话语权却名不副实的投资人。若是碰上他觉得“人性不好”的投资人,再有钱他也不会要。他也看不惯“成立不到一年就上天,成立不到一年就给员工分了几亿股份”,以及成立不到半年就倒闭的公司,“作为CEO允许公司这么快就倒闭,你他妈还是人吗?”

    大学同学王硕斌觉得,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刚上大学没多久,学计算机的艾地哈木就瞄准大学生买电脑的市场,在北京17所高校设了校园代理卖起了电脑。赚的钱还曾资助过北大计算机协会和一些正在读书的孩子。

    不过太过积极和坚持,有时也会招致不了解的人的猜测与非议。当他还在外企工作时,不熟的同事说他“危险”“不择手段”。

    只有与兄弟私下喝酒聊天时,他才偶尔流露出“铁汉柔情”的一面。想到许久未见的父母兄弟,他会叹一句,“好久没回家了”。

    曾经供职过的一家企业的服从文化让艾地哈木感到有些压抑。聚会时,白酒、红酒、啤酒混合倒进盆里,大家一边喝一边对企业和领导表忠心。喝开心了,酒竟然被倒进上司的鞋子里,递到大家手上。

    但是比起纠结,艾地哈木更想得开,“入乡随俗”而已。“对于有些人,适应是一种工程”,但对于33岁的他而言,“适应是一种生活”,并“随时准备着去适应”。

    眼下,除工作之外的东西,艾地哈木都不太在乎。他称自己住的地方为“宿舍”。他的办公室格局不好,空间不大,空调泛黄,门口甚至都没有钉上一块正经的办公室牌子。

    “虽然身体是真累,但是我精神可好了。”后半夜才下飞机赶回北京亦庄家中的艾地哈木一大早仍对着记者侃侃而谈。

    走在路上,他自如地切换着汉语和土耳其语,回复着工作群中的各类信息。他的英语几乎是母语级别的,德语也是他掌握的七种语言之一。

    德国市场是他踏入欧洲大陆的正式一步。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调研,建立了一个已有近二百人的“德国精英创业群”,还细分了门类。

    他在德国又一次“从零开始”。在土耳其,他已经意识到,他的Gundem有可能承担中国海外传播的功能。但德国又与土耳其不同。对于每天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艾地哈木笑着说,“不往前走,你还能干什么?”

在土耳其成为“头条”
拯救“超级英雄”的超级英雄
直指姚老板
凤姐:拒绝调侃
外卖小哥:恳求谅解
周建国:“量力而行”
换肾病人:求助